鹿野苑刘家琨 读者投稿:参观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时间串联起来的空间序列,这是我参观完博物馆的整体感受,整个建筑随着导游姐姐的带领,在整体游览中置入了光,水与石刻,近乎于古典而传统的叙事,在其中娓娓道来。
参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我计划很久的事,但百度地图上的偏僻路线却让人很纠结。随着公交车在灼热阳光下从城镇驶向荒郊,那种路痴的惶恐感又涌了上来,直到拐弯曲折的路线把我带到一条整齐树阵前,忐忑的心终于相对安定,似乎就是这里了啊。而整个建筑序列貌似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忽略因为路痴属性转错方向,似乎是因为难得有个客人,导游姐姐非要给我解说,在我最终妥协下,才给我开门。这也许就奠定了之后的建筑游览有极强的时间串联感了吧。
打开铁栅栏,是一片草坪砖,也许是规划的停车位,但更深刻的感受是因为长久没有车,草都恣意滋长,那片自由的绿意攀上石墩,连接上大树垂下的枝丫,映到了石墩旁的菩萨的眼睛里。这是我多日后依然清晰的时刻,而原谅我有限的文学素养,激动的情绪喷涌在胸口,头脑中不断闪现的却是“众生像”“岁月静好”“一叶一菩提”“哎呀妈呀”。回想起来,那片低头的观音像(?),从高阁来到尘世,放到序列最后也许会更加让人感动。
踏过草坪砖,穿过竹丛,站到石踏步前,温柔的导游姐姐提醒注意高差,而第二个激动点又来了。如果忽略抬高的踏步容易绊脚的设定,不知不觉缓步上升,我们走上架空廊道,穿梭在竹林,越来越接近二楼,我们看着前方二楼的门前进,在恍惚间,竹林猛然散开,清晰的感觉到,我们站在了临界点的位置。
那是离五步就能进入二楼的檐底的位置,竹林聚集在身后,明晃的水池在脚下五米,看着树木胸部的枝丫,像灵魂抽拖出来看自己的跑马灯,我在这个境界点猛然间感受到那份抽离感。相信这是当时设计预料之外的感受。
景观由草坪穿越竹林,沿着廊道进入建筑
进入二楼,在整个序列中,跟随导游姐姐这条时间线,光一直延续期中,建筑中的空隙理解为开窗并不合适,但在我浅薄贫瘠的词汇积累中,还是以开窗称呼。从一开始由顶上开口带来的定点光,射灯一样撒在菩萨身上~在他身上带来的阴影有岁月静好的感受。
而然后墙上超长竖窗(?)带来的光线的阵列感,巨大的尺度能带来震撼,但在光条宽度与窗户比例的映称下,佛像摆放在光线与阴暗的交错中,显得渺小起来。更能让我感受到的,是在作为主旋律的竖向开窗中,穿插的两处横向开窗,一是在从二楼楼梯下来的正对墙面,低矮的横条窗下,是一方形浅水池,跨在被墙隔断的空间之间,光线撒下来星星点点,反射到了这个阴暗的角落,让我想起了那本《阴影礼赞》。
二是在最后出口的那面墙上,温柔的横顶开口,对应下方姿态各异并排开来的佛头像,这是整场游览的结束点,随着门外延出来的水流台,导游姐姐也让我自由游览了。
将光线的序列变化扁平化后,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变化韵律
石雕在其中作为展示主体,在每种光影变换中,都有不同的表情,比如最后结尾的温柔撒开的光,让佛的表情是带众生像的,而侧边条窗的黑白分明,让雕像更带凌厉。而在二楼的顶层射灯般的洞顶光,让雕像石刻更具展示意味。
在不同光环境下,石雕呈现不同姿态与表情
整场时间线中,水也在节点穿插出现。从一开始的水塘,到连接两个空间的浅水台,到最后引导游人走出来的水流台。更多是提醒与带领的元素,将它置入整条时间线中。
感谢这位读者的投稿,可以感受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用心,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参与交流,正反面儿的原则是,有投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