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陈娟娟 泉州高甲戏剧团梅花奖得主 陈娟娟南安乐峰送戏

2017-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娟娟从11岁接触高甲戏,回首自己近30年的成长历程心中也是充满了感恩."这丫头是块演戏的料!"这是当年陈子良老师傅的评价.从此,陈娟娟带着

陈娟娟从11岁接触高甲戏,回首自己近30年的成长历程心中也是充满了感恩。“这丫头是块演戏的料!”这是当年陈子良老师傅的评价。从此,陈娟娟带着儿时的梦,踏入高甲戏的殿堂,成为泉州艺校高甲戏专业班的学员。当初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对高甲戏并不曾有过情结、缘分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小女孩对戏曲演员服装艳丽、色彩纷繁的惊羡。

1983年8月,陈娟娟毕业被分配到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真正爱上高甲戏,是在当上演员以后,老师、前辈的技艺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开始在完成演出任务外,不自觉地窝在台角看其他人表演。尤其是行业里被誉称为“高甲皇后”的颜佩琼老师的表演,更令她沉醉。

春来秋去,经过多年努力,陈娟娟终于成为高甲戏剧团的当家花旦,她能演多种行当角色,戏路广。在《大河谣》中,她扮演的格格是花旦,在《敬德接印》中扮演的黑夫人是武旦,在《唐宗逸事》中扮演的郑玉茗和在《西施》中扮演的西施是闺门旦,在《大汉魂》中扮演的李氏是青衣,在《海上女神》中扮演的妈祖是正旦……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清新、绮丽、婉转、传情。

“每每看完娟娟老师的演出,回家都有改进的地方。”青年演员陈晴瑜说,她2002年到该团,一直跟着陈娟娟学习高甲戏表演,现在陈娟娟的许多角色她已经能够替演了。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许多青年演员和陈晴瑜一样,就是通过观摩老演员的表演慢慢成长起来的,到基层展演就是青年演员学习的最好机会。”团长吴毓秀说,“演员的表演技艺也在不断实践中成熟。”

吴毓秀说,高甲戏正是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艺术之花才常开不败,鼎盛时期全市各类高甲戏剧团多达两三百个,足见这一剧种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程度。高甲戏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合兴戏”又吸收京剧、昆剧、傀儡戏的精华,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地方剧种。

貂蝉戏董卓,貂蝉戏吕布,董卓最终死于吕布画戟之下,强暴死于美人计之下。

戏演到深夜,天已经有了寒意,帷幕慢慢落下,陈娟娟心又热了一下,她又一次赢得喝彩。

“咚咚咚呛,咚咚咚呛……”

潘丽生们回家了,看了一回“正‘鼠’”,值了。山村的锣鼓一直在敲响,响得山里人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