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王阳明 杜维明教授:阳明学的现代启示录|推荐
读《杜维明文集》五卷,感觉您对王阳明似乎有某种偏爱,您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写的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这么喜爱阳明学?
当面向21世纪时,儒家的身心性命之学,儒家的心学,特别是心学所体现的这种宽广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所有地球人的参照,不管你是属于哪一个传统、哪一种文化。
我从中学开始就比较认同儒家传统,所以对儒家传统如何向现代转化这个大课题特别关切。我进入儒家这个领域可以说很自然,没有经过什么心灵交战。第一次听到我的启蒙老师给我讲《大学》,我就感觉走这条路真的有一种喜悦,认定这就是我应该走的路。所以说我被吸引进入儒学世界是通过一种身心体验,而不是通过文字、学术交流或是社会影响。
我有一个基本信念,这个信念到现在还是很重要,就是“圣人不我欺也”。这些古代大儒讲这些话不会骗我,都是真话;不仅是真话,而且是确实可行的。儒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学问,确是一种身心性命之学,而这个身心性命之学就是《论语》里讲的“为己”之学。
《论语》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古之学者为己”,因此宋明大儒常说儒学是“为己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求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为了谋生、做官,另一种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
从儒学立场看,前一种求学是虚脱的、不实在的,后一种才是实在的、能够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但是要完成自己的人格,还必须发展他人的人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这般,每个儒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任。《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种人格完成的过程。
我读过儒家基本的典籍之后,发现最能够体现这种身心性命之学的,就是孟子所代表的心学,而真正能够继承孟子心学的,在孟子以后当然有很多人,王阳明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第一点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第二点叫做“存天理去人欲”。
以前不少人批判后面这句话,其实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批判是很荒谬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充分体现了人性光辉,而这个人性光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性光辉,而是从宇宙大化,从宇宙的宏观视野看人性所展现出来的光辉。
第三点,就是王阳明五十多岁时提出的“致良知”。良知是孟子的话,但是王阳明提出来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致”。王阳明晚年特别强调“事上磨练”,我认为最能够体现孟子心学而且身体力行的大思想家,只有王阳明,所以对他特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