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舞蹈作品 鸿雁飞越苍茫――追忆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题:鸿雁飞越苍茫――追忆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新华社记者王思北他深扎草原30年,丰富的舞蹈语汇源于生活淬炼;为人民而舞,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题:鸿雁飞越苍茫――追忆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

他深扎草原30年,丰富的舞蹈语汇源于生活淬炼;为人民而舞,是他践行一生的信念,被誉为人民舞蹈家。

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于1月6日上午10时01分在北京辞世,享年93岁。

“在我心目中,贾老师是旗帜,是典范。过去每个时代,他都有自己的经典作品。他把自己对艺术独到的体会,以独创的身体语言和人民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难能可贵。”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

日前,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追思会上,舞蹈界人士、学者纷纷表达对贾作光的怀念和敬意。

贾作光1923年4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38年开始习舞,1947年进入内蒙古文工团工作。多年来,贾作光深入草原进行创作,《鄂尔多斯》《盅碗舞》《挤奶员》《彩虹》《海浪》……跨越半个世纪的一系列经典剧目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的特点,淋漓表达出人民的生活与期盼,形成了无以替代的“贾派舞蹈”的鲜明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多次获得过国内外大奖,并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艺术奠基人,被文化部授予“表演艺术成就奖”。

“过去在蒙古族语中,原本只有‘跳’字,主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跳鬼’,没有‘跳舞’这个词。贾老师和牧民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学套马、捡牛粪、学挤奶,以自己的舞蹈天赋,把所看到的记在自己的内心,极富灵感地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冯双白回忆。

从马上生活的拱肩、绕肩、碎抖肩,到宗教祭祀的舞蹈动作,牧民生活动态的一点一滴,都被贾作光提炼成富有现代性的舞蹈语汇,变为蒙古族舞蹈经典符号,活在了广大观众心中。

“这些经典蒙古族舞蹈语汇也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认可,他们称他为‘玛内’贾作光――我们的贾作光。”冯双白说,正是因为贾作光对蒙古族舞蹈的贡献,蒙古族语中增加了“舞蹈”这个词――“布吉格”。

创作实践之外,贾作光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他发表的《论舞蹈艺术》《必须重视舞蹈语汇的规范化》《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生活?创作?创新》等文章在中国舞蹈界影响深远,并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忆念:“1979年我们要去前线慰问,当时学了贾老师的舞蹈《喜悦》,但我对蒙古族舞蹈不太了解,他就给我讲草原文化,讲‘揉背’等动作的来源,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贾老师是创建北京舞蹈学院的元老之一,他的舞蹈即兴创作,给舞蹈编导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人才培养、对年轻人的关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说。

“贾作光先生永远面带笑容,他坦然走过世间的悲喜,笑对人生的苦恼,这位舞蹈大师也是生命的典范。”中国舞协秘书长罗斌说,征服世界舞蹈的鸿雁虽已高飞,但鸿雁的传说仍将继续影响后人!

原标题:原标题:鸿雁飞越苍茫――追忆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