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福东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首展开幕 杨福东作品对话上海
2012年9月29日,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经过紧张筹备,终于以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杨福东的作品展《断章取义》正式揭幕。艺术界及社会各界重要嘉宾会聚在苏河湾 (论坛)畔,见证这个昔日的银行货栈区向未来上海人文艺术标地转身的重要一幕。
银行货栈转身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所在的建筑是建于1930年代的中华实业银行货栈,16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原样保留了原有建筑的肌理和结构。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还将在华侨城苏河湾 (论坛)建成一座8000平方米的美术馆,而现有空间将作为前期展厅使用至2015年。
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苏州河 (论坛)4.7公里岸线的苏河湾区域被列入上海沿江沿河开发的“十二五”重点规划之一。华侨城也于2010年正式进入苏河湾开发区,并经过两年的思索和研究,最终形成融合城市风貌的改造、历史文化的保留,体现苏州河整体景观与历史延续性的开发理念。
未来,华侨城苏河湾将通过人文景观轴线和滨水景观轴线,自东向西连接包括上海总商会、中华实业银行货栈等银行仓库群的历史建筑,石库门建筑群和各种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广场、绿地,形成
新老建筑的交替变幻与延续,时尚商业空间和人文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和贯穿。
中国独立艺术的代名词:OCT当代艺术中心
位于深圳的华侨城,先后建设运营了国家级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以先锋设计为方向的华·美术馆,并在2005年成立了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经过7年的耕耘,策划了多个具有高学术价值的当代艺术展览,并通过展览活动、学术研讨会以及“OCAT国际艺术工作室项目”、“OCAT当代舞蹈剧场演出季”等常设性项目,逐步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研究性的独立当代艺术机构,在业界享有“OCAT是中国独立艺术的代名词”的美誉。
2012年4月,OCT当代艺术中心正式登记成为当代艺术馆,并计划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设立分馆,形成布局全国的馆群网络;聘任巫鸿为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费大为、王广义、汪建伟、黄专、张培力、隋建国、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卢迎华、王序为委员。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作为首家深圳区外分馆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成立,以媒体艺术与建筑设计为定位方向,通过展览、学术研究、交流、教育、出版和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交流等项目,致力成为一所具有前瞻性和社会触觉的,活跃、互动、开放的文化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聘请张培力为执行馆长,并在2012年9月30日推出开幕展《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
与上海的一次视觉对话: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
以当代影像、图片、建筑艺术的展示为核心,创建一个真正自由的、全世界各种文化共存交错的空间,正是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媒体艺术时代所肩负的使命。策划《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作为这一使命的起点,亦可视为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与这座城市的一次视觉对话。
居住于上海的杨福东,作为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新一代媒体艺术家,其作品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混杂的时空错觉形成独特的海上文化视觉诠释。
如何观照过去与现在、传统与革新、古典与当代,并在其间取得最完美的平衡?不仅仅是杨福东,也是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甚至每个处于过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艺术家或机构都将共同面临的课题。
杨福东,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此次 OCT当代艺术心上海馆推出《断章取义——杨福东作品展》作为艺术馆首展,并将集中展出其从早期至近期的50余件重要摄影作品及一部影像装置。展览由由著名当代摄影史家、批评家顾铮担任策展人,展期至2013年1月3日。
“当代是一个意义发生危机的时代。生命与生存的普遍危机中的‘意义’需要全新的视角、手法与手段来加以挖掘与阐释”,对于展览的命题“断章取义”,顾铮认为,“既是杨福东个人面对他身处的现实与传统时所采取的对于意义生产的理解,也是本展尝试通过杨福东的摄影作品以及他的装置作品来呈现其对于生命意义的态度的表达。”
杨福东通过自己独特的影像生产方式(也是意义生产方式)告诉我们,在他提供给我们的瞬间与片断之中,蕴含着他个人对于生命秘密与生存意义的理解与视觉阐释。这种独特的视觉阐释,与他所使用的媒介(电影、录像以及摄影)的特性不可分开。
这些以片断的(“断章”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媒介,应合了当代社会意义与价值观分崩离析的现实,并且也满足了多元视角、随时切入与转换以求建立意义之间的跨越式联系的意义生产要求。杨福东以“断章”的方式,让他所追求的意义阐释获得充分展现的机会与可能。“断章”,既是一种思考与生产“意义”的手法与途径,也是一种对于“意义”的态度。
杨福东以高度的敏锐与紧张去捕捉来自于现实的“偶发的启发”,使之成为展现处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复杂且暧昧的意义的视觉契机。这种敏感,只能来自于对于生活与艺术之关系的深刻的“会意”。没有这种“会意”,就无法创造出令人“意会”到生活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