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来我院讲学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1月19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讲的"在地设计"在院学术交流中心融会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为我院十周年院庆

        11月19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讲的"在地设计"在院学术交流中心融会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为我院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信义讲堂第十九讲,由建筑规划系尤东晶教授主持,我院一百五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座无虚席。

庄惟敏教授是国家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咨询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2014-2019年)第十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2012年获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论与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

本次讲座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建筑师职业精神与国际建协、建筑策划与建筑师的基本技能、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在地性。庄惟敏教授首先诠释了全体论的概念,让同学们了解到建筑师实乃全才之谓"哲匠"之范。在建筑师职业精神与国际建协部分中,庄教授提出建筑教育从来都是,现在也是,未来更将是关于合格建筑师的培养。

在介绍建筑策划与建筑师的基本技能时,庄惟敏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仇保兴副部长说我们中国的住宅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为什么只有30年?其实很多不到30年的房子被拆掉,不是因为质量问题。比如,不到20年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北京的凯莱大酒店,被拆掉的原因之一就是题出错了。

建筑的题就是任务书,那么这个题是谁出的?都是开发商或领导,他们出的题要么没有顾及环境、要么没有顾及发展、要么没有顾及文化,总有各种各样的缺陷,那么建筑师按照这个题去做,就会出问题,所以短时间之内就被拆除。

其实这个问题,国外早就认识到。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建筑策划",那就是为建筑设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且具有前瞻性的题。其实现在很多建筑师都在做这件事,当你接到任务书的时候会去前期调研,会对甲方提出对设计任务书的修改意见,这是建筑师的职责。

但是还会有些建筑师囿于自己要拿人家的设计费,就要满足人家的要求,甘于当人家的鼠标,对任务书的问题不闻不问,就会导致建筑提前被拆。

接着庄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在地设计。首先庄教授提出了全体论下的创作态度:建筑创作就是合理,贴切且创意地将空间进行组合、重合、变化和重构的劳动,建筑师应从小处着眼。之后庄教授提出了许多建筑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创作缺乏理性解释而不安,怀疑"建筑不靠谱";并给出了学习建议。

紧接着,庄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建筑的在地性,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就是存在性。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极强的场所性。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上,建筑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两者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性。

场地是有灵性的,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如果设计得当,场地会将这种灵性作用于建筑上。建筑场地因其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生活,又使其上的建筑具有了人文精神。建筑的场地有时是需要变更和改造的,但这些变更和改造如果出于对建筑设计的裨益,无疑是需要的,但有时场地并非可以随意改变。

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地形,高差及土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的具体体现,巧妙地结合场地,利用场地的特征,其实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筑在地设计的实践,建筑应与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离开场地的建筑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原则。

最后,庄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关于在地设计的实践,如通辽马头琴博物馆、玉树行政中心、华山游客中心、抗美援朝纪念馆、故宫北院区和丽江博物馆,项目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发扬地域特色的原则,并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地域在气候、人文、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庄教授深刻的言论与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