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作品集 中原作家群"集体爆发" 李佩甫等作家作品受关注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当今文坛,中原作家群队伍不容小觑.以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贡献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柳建伟的<

在当今文坛,中原作家群队伍不容小觑。以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贡献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凖的《黄河东流去》、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七部佳作。

今年以来,中原作家群“集体爆发”,多部作品备受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李佩甫的《生命册》、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周大新的《安魂》、郑彦英的《中国风情》等。“今年应该是中原文学的丰收年。”河南作协主席李佩甫称。

埋头创作 不事张扬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作家馆首次设立主宾省——河南省,提出“文学中原崛起”的概念。“祝河南作家们在本届图博会光芒四射。”在中国作家馆开馆仪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表达出这样的祝愿。以整体形象亮相的中原作家群,足以用“大放异彩”来形容。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李佩甫用“低调、朴实、宽厚、执著”八个字概括中原作家群。“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作家,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具有十分可贵的坚韧性和包容性。这里有一大批‘埋头创作、不事张扬’的作家群体。尤其是在京一批豫籍作家,如刘震云、周大新、刘庆邦、阎连科、朱秀海、邢军纪、邱华栋、何向阳、李洱……他们才华横溢、大气磅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李佩甫说。

“1995年年底,《光明日报》发表《文坛又冲来一支豫军》文章,此后河南作家群便被中国文坛称作‘文学豫军’;2010年11月,以‘坚守与突破’为主题的‘中原作家群论坛’举办,‘中原作家群’作为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接受记者专访时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如此介绍。今年3月,《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又开辟《聚焦“作家群”》栏目,对各地重要“作家群”创作特色进行集中评述,开篇文章即是何弘的《贴近乡土 沉稳大气——中原作家群创作风格综述》。

有益尝试 全新探索

在李佩甫看来,今年应该是中原作家的丰收年。先后出版并在全国引起反响的有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周大新的《安魂》、乔叶的《拆楼记》、墨白的《手的十种语言》、马新朝的《花红触地》、郑彦英的《中国风情》等。“应该说他们都在各自的文学思考中,有新的探索和发现。”至于李佩甫本人,也于今年3月刚刚出版30万字的长篇小说《生命册》。“这是一部自省书,是一个人50年的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式的‘变形记’。”

何弘则介绍,《生命册》表现出很强的宽度、深度以及艺术性;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刚刚出版,描写的是一个农妇为自己的被骗“离婚”讨说法的故事,同样继承了《一句顶一万句》的风格特点;周大新的《安魂》,把个人的伤痛、苦难,转化为对人类普遍必须面临的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郑彦英的《中国风情》主要是从其获得鲁奖的散文集《风行水上》中选出部分作品,由其女儿郑六画翻译成英文,推出中英文对照本,对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此外,非虚构作品《拆楼记》可以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乔叶。

在文学评论家雷达看来,去年以来中原作家群表现出超强的爆发力、冲击力。“比如说在《生命册》中,李佩甫早已打破了乡村小说的领域,非常注重写大环境下的乡村人物;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在简洁幽默、狂欢化的话语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性和人文观。作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形成一种幽默,但是包含的人文关怀却很深刻。愿意做倾听者的刘震云,展现出高度浓缩的语言能力。”

植根中原 汲取营养

总结中原作家群创作显著特点,李佩甫称首先是“根”的意识。身在京城、省内、省外的豫籍作家,虽然写作风格迥异、各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语言文字有强烈的“根”的意识,且都是以中原家乡的生活为写作素材和研究方向。

“‘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在文学创作上,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原’,就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可以说,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当我写他(她)们的时候,我是有疼感的。因为,实实在在地说,我就是他(她)们中的一个。”李佩甫称。

何弘则认为,地域的风土人情、故乡的生活经验,是河南作家文学作品的重要资源和主要表现内容。“比如说,刘庆邦的《遍地月光》主要描写的就是豫东风情和生活;周大新的《湖光山色》、田中禾的《父亲和她们》等主要表现的是豫西南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变革;阎连科、张宇主要描写的是豫西地区的社会生活;刘震云则把故乡豫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他之前的故乡系列和获茅奖的《一句顶一万句》及最新的《我不是潘金莲》;李佩甫则把根深深扎在豫中的平原上,描写人在那片土地上的生长,从《羊的门》、《城的灯》到最近的《生命册》,一以贯之。

可以说,没有故乡风土人情、生活经验的滋养就没有这些作家今天的创作成就。我们之所以把这些在北京等地发展的作家看做中原作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的原因正在这里,不是因为他们的籍贯是河南,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学资源和文学表现内容基于河南。”何弘说。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曾感慨:“可能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原作家群这样如此坚定、如此执著、如此深入地立足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立足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从这片土地上的复杂经验中,不断地汲取创新和创造的动力,不断去开拓文学的艺术的新思维,不断开拓艺术的新境界。”

告别成绩 重新出发

以前谈到河南作家的时候,大家通常会用“慢半拍”来形容,主要是说他们不能及时跟上最新的潮流。何弘却认为,中原作家群过去一直被批评艺术创新不足,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说法存在很大偏颇。中原作家群的艺术创新,没有表现为对形式技巧的试验、摆弄以至显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有限度的创新,从而显出一种沉稳的大气。

比如李佩甫的《生命册》,以他称之为“树状结构”的方式展开故事,通过“我”的讲述,将各种不相干的事件串联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作品表现的生活面,表达效率也空前提高;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等所创造的独特叙事方式和刘氏幽默,显然应归入艺术创新范畴;刘庆邦的《遍地月光》真正体现了小说艺术那种影视作品难以企及的语言美感,这种对传统的坚持,有时就是创新;而周大新的《安魂》以与儿子灵魂对话的方式展开叙事,构建出了一个奇异的天国,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

在“中原作家群论坛”上,李佩甫作为代表曾发出这样的宣言:我们将在坚守文学一贯的精神、品格的同时,更新创作观念,再出发……我们将以全球性视野关照本土经验、书写本土经验,再出发……我们将坚守我们的文学传统和文学理念,在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中学习提高,告别过往的成绩,再出发……“在当前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原作家群在坚守自身的文学信念和文学精神的同时面临新突破。

应该说‘中原崛起’既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也是我们的期望。

”李佩甫说。何弘则认为,如何认识正在变革的乡村社会现实?如何以人类的视野、用普适的价值观来观照历史经验?如何在叙事上有更独特的探索以更好书写当下鲜活的经验、表达更为深刻的思想?这是当下中原作家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