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涛数学 汤涛:参悟数学 美不胜收
图:汤涛认为,我们的数学教育带来好胜心,却没有培养好奇心。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绝壁上的灵芝。这话真让人瞠目结舌,也不知道多少人和笔者一样,在求学路上被数学一科拽得步履蹒跚。而于上月当选「二○一二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院士」的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理学院院长─汤涛,接受本报专访时笑言,「数学很漂亮」。
笔者纳闷,这些身形干瘪的数字,令人费解的定义定理,何谈漂亮?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数学为悦己者容」?汤教授一语道破,「数学的美,是逻辑之美」。
汤涛说,「数学不是算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他笑言,生活中常常有人「想的是A,说出来是B,结论是C」,这或许是缺乏思维训练的表症。数学的严密逻辑,宛若台阶层层递进,让人沿此拾级而上,攀登智慧之峰。「在学科中,逻辑的巅峰在哲学,其次就是数学」。
初识数学的魅力是在北大求学期间。汤涛回忆,自己报考大学,正值内地「文革」刚过,百废待兴。「当时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绩优异的他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在未名湖畔度过了难忘的六年。
汤涛犹记,在一堂初等数论课上,曾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正在论证素数是无穷多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命题,却难煞台下众人。只见丁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寥寥几行,证得峰回路转。写至结论,丁老师回头道,「数学很美是不是?」满座恍然大悟,只觉意犹未尽,「大家都觉得(数学)很美」。
天才儿童「充分无聊」
认识不到数学之美,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当代数学教育的瓶颈。汤涛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常把数学理解为计算,这是彻头彻尾的工具主义。他非常反感所谓的天才儿童,在电视节目中表演速算,背圆周率。这违背儿童天性,简直「充分无聊」。
谈及现在超前教育风靡,学生们小小年纪就要被送去学习奥数,以免「输在起跑线上」,汤涛直言一些家长的心态「病态」,一方面,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旁人比较,别人会做乘除,你就不能只做加减;另外,把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爸爸没考上大学,你就一定要考上,并要考上名校。而数学似乎就成为了一个达成目的的工具。换而言之,我们的数学教育培养了好胜心,却没有带来激发兴趣的好奇心。
一门手艺 「闲人」之学
「不能把数学看作一门手艺,什么是手艺?在你吃不饱饭的时候就会选一门手艺」。他戏称,数学是「闲人」学的。就像唐伯虎的诗、画,不为生计发愁,方可跟随自己本心。当然,他所指的并非很富裕的家庭才能去学习数学,而是「要淡化功利主义」。一定要掌握一门手艺,其实是源于一种不安全感─对饥饿的恐惧。
但汤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回想自己初到英国时,看�高楼大厦和完备的设施曾连连感叹,「这么发达,中国一百年都追不上」,可是才短短三十年,整个国家的变化已经天翻地覆。他笑言几个月前带儿子返内地,儿子站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惊叹,「华尔街也比不上这里呀!」
然而,正如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必有震荡,高速发展的国家也势必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上现在有那么多人炫富,炫富其实就是穷人心态,是不自信的表现」。近三十年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国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汤涛猜想,当生活富裕后,一部分家庭就会允许孩子为了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不再是「学手艺」。做科研亦是如此,在不富裕的时候,「科研要人海战术,希望三、五年出成果」,而现在不相同。「二十年前连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科研硬件很落后,可是现在都有了,所需要的恰恰是平和的心」,允许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做下来。「等我们淡化急功近利的时候,顺其自然的就会出大师,拿诺奖」。
到那个时候,或许会有更多人,不只是学习、研究,而是欣赏数学。汤涛眼中的数学宛若诗歌,极简主义的形势下有�丰富的文化内核。所以在教学、科研,行政中「分身有术」的他,携手山东大学教授刘建亚创办了一本期刊─《数学文化》。
将旁人看来完全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在标题中结合在一起。他自己亲力亲为参与访问,采写,将一个个关于数学的故事铺陈于笔下。他说,我们需要数学文化,文化或许不能帮助孩子考高分,也不能让经济更高速发展,但或许能成为浮躁社会氛围中的一剂静心药。
没错,当数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参悟数学的过程,或许就似「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生」,平心静气,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