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成就与展望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来燕: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对航天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我们航天科技界的一些院士,前些时候分析了国内国外形势,也提出了要把发展航

孙来燕: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对航天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我们航天科技界的一些院士,前些时候分析了国内国外形势,也提出了要把发展航天、开拓天疆、建立空间基础设施,作为我们的一个国策,写了这么一个报告。这个已经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另外我认为这也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思考探讨,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航天发展政策和展望》。

航天技术是人类发展空间活动,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之一。它使人类活动范围从地面扩展到太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自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空间技术不断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空间应用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科学的发展,则带给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以崭新的视角。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不仅是振奋人心的科学成就,而且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扩展人类生存空间,开发新的资源的重要途径。

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航天作为世界航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世界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发展航天事业。1958年,******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吹响了中国向航天技术进军的号角。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技术时第一生产力”,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由试验向应用的跨越。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发展航天事业,提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建立“寓军于民”的新体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中国的航天事业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为20世纪下半叶奠定了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分几个部分:

一、回顾20世纪,中国航天取得了局势数目的光辉业绩。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同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鼎立支持下,经过几代航天工作者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均取得了长足进展。迄今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造就了一支勇于创新、勤奋敬业、作风顽强的航天高科技队伍。

下面是第一小部分,空间技术成就斐然。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下,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类应用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以及宇宙飞船、试验飞船运载卫星技术日趋成熟,科研生产设施完善,系统工程管理有序,基本形成了以总体设计,总装系统试验为核心,关键分系统配套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历经考验的返回式卫星平台,通讯卫星平台,气象卫星平台,对地观测卫星平台,以及科学实验小卫星平台,以及满足国内外发射需求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为航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打下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第二小部分,空间应用效益明显。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接受网络覆盖全国陆地、海域,能过处理分发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行业性,区域性机构遍布全国。目前,气象卫星已经成为天气分析,预报不可缺少的手段。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国土普查、森林、操场荒漠化监测,农业估产,工程规划,灾害与环境监测评估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中国广播电视覆盖率已经从1985年的68.4%增加到90%以上。专用VSAT网广泛建立与邮电、金融、新闻、交通、石油、水利、电力和气象等部门,卫星电视远程医疗网络建成使用,远程教育系统形成相当规模,广播通信卫星正在为实现全国“村村通”大西北开发以及其他领域信息化做出重要贡献。卫星导航定位在中国的应用迅速发展,在海上和内陆航运以及陆地交通等方面开展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第三小部分,空间科学向纵深发展。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获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围绕返回式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和载人航天开展的空间流体力学,空间材料科学,以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目前已经具备在空间进行流体,多工位晶体生长,生物电泳等科学实验的能力。2001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同欧空局签署了“空间探测双星计划”协议,共同开展对空间磁暴触发机理的研究,这是中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中国航天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推动中国航天跨越时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对今后航天领域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将中国航天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领域,要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急速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对于实现我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加强对航天领域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1998年***机构改革,加强了政府部门对中国航天发展的行业管理,使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首次统一在中国航天的大旗之下,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法规,特别是对天地一体化统筹考虑,必将促进中国航天有序高效健康地发展。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向国内外,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纪前期,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并在此阐明了中国政府在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中,一贯坚持的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立场。以《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国力,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民用航天发展“十五”计划》,描绘了中国航天到2005年的发展蓝图和详尽的实施步骤。我们实际就提到“8+2+

,八个卫星,两个发动机,一个大平台(通讯卫星平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针对航天高技术的前沿性,高投入高风险性,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日趋显著,空间活动十分活跃。除了航天科技工业以外,国家众多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都在积极的参与空间活动等特点。加强对航天领域的政府宏观管理意义重大,要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引导各部门发挥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航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航天重点项目研制和技术研究计划。统筹规划空间资源,使各种卫星能力互补性成天基综合信息体系。统筹天地发展,保证天地同步建设,积极引导和扩大卫星应用的规模及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尽快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统筹规划地面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接收处理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健全航天法规体系,使中国航天的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保持和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中国航天产品走向世界。这是第二部分。

三,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必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纵观世界航天发展可以看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多年的孕育与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革命性突破,航天技术以突飞猛进的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并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影响重大而又方兴未艾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之一。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决定国家力量强弱和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而对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实验由特殊贡献的航天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革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众多人口,辽阔的地域,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庞大的需求市场,为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航天技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法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稳定运行的综合卫星应用系统,服务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

同时,世界领域的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日趋广泛深入,也为中国航天带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21世纪初叶,即“十五”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民用航天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卫星公用平台和新一代运载火箭两个型谱,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卫星应用体系,实现空间科学,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计划,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航天的发展要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统一领导下,以江***“三个代表”的要求为指导,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培养中国航天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结合,天地结合,军民结合,自主研制和国际合作相结合。要根据国情国力,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走出一条适应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遥感应用领域,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遥感手段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在卫星通讯领域,是通讯卫星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在运载火箭方面,全面提升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实现在人航天飞行,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在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方面,发展空间科学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力争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深空探测技术,实际是咱们要取得零的突破。

中国航天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希望中国的科学界、企业界、教育界等各界给与中国航天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国航天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刘纪原:我的题目是《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中国航天技术,是在我国基础工业比较落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从事的航天事业,实在党中央***,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精神。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培育了一支技术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增强了国力国威,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政治、军事、科技与教育的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我想谈谈四个问题。

一、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今,中国航天技术已发展成为,以军工高技术为先导,以运载火箭、应用卫星为主体的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试验、生产基本配套的航天科学研究系统和生产实验基地。

其主要的表现在:1、先后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建成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大航天发射场,先后成功地实施了63次各类型的发射,并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和较好的经济效益。2、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初步形成了中国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不久将来,将要形成“资源”地球卫星系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3、建成了中国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突破了飞船研制试验的基本技术,在研制高可靠性运载火箭与航天医学,生命科学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4、为了适应航天事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航天综合性技术,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空间物理、化学、地质、材料、医学、生物、微重力、天文、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工艺加工、能源动力等有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国家研制运载火箭投入的60%,研制人造卫星投资的70%左右,转投到我国的基础工业部门,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冶金、材料、能源、机械加工、化工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星载与箭载计算机等现代基础工业的兴起与发展。5、以军工高技术为先导的科研成就,为部队装备了一批新型的高技术的武器,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航天技术空间应用取得成效。我国研制的各种应用卫星,开发的卫星应用技术和卫星产业,以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所研制发射的6颗通信卫星,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航天产业与卫星的应用,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1、卫星遥感初见成效。我国积极利用国内外各种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推广应用,前后进行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土地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长沙等数十个城市进行城市遥感调查,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资源一号卫星,已有效用于我国城市遥感动态监测,更新城市数据库,建立城市扩展模型,为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做出了贡献。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减轻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2、卫星通信成绩恢弘。全国已建由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建成国内卫星公共通信网,气国内话路达到7万多条,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联结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建成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47套可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已建成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18.9万座。卫星电视广播网覆盖祖国大地以至边远地区,使亿万人民能适时了解精彩的世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已建成中国教育卫星款待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卫星广播电视教育开播10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次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达上万个,我国卫星通信每天为中国银行增加月250亿元的活动资金,预计随着卫星通信进一步应用于金融,交通,通信,能源,广播电视,商贸等行业,将可产生数以千亿元的产值。

3、卫星导航定位成绩显著。中国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减灾,森林防火灭火和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预先报警的服务能力。

三、中国航天效益工程前景广阔。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同时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政府制定了航天近远期发展目标,确定今后十年和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将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实现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相应启动中国航天效益工程。这是国家级大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解决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实现国家确定的近远期发展目标。

当前,中国航天效益工程领域宽广。主要包括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广播通信、直播卫星工程、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应用系统、航天育种工程、卫星减灾系统和利用航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气航天效益工程的巨大潜力前景广阔。比如:

1、航天育种工程可望开辟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的新途径。迄今中国通过返回式卫星和无人飞船进行了10次植物种子搭载和地面培育试验工作。搭载品种1000多种,500多个品种发生了遗传性变异。经过了1987年至1994年的8年地面育种试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8%-20%,水稻蛋白质含量提高8%-12%,青椒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5%-20%,抗旱、抗涝、抗病能力明显增强,有的作物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这就为作物育种农业增产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6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航天育种不失为解决这一困境的良好途径。对此,国家已决定专门发射一颗育种卫星,使航天育种普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为星减灾系统,可减轻国家严重的灾害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卫星减灾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减灾灭灾的贡献日益增大,我国“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自然灾害的损失达1300亿元以上,伤亡6000多人,近年来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台风、暴雨、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雹、森令灾害、地震、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是我国每年减少自然损失达数百亿元,199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借助气象卫星、资源卫星获取的红外实测数据首创了地震短临预报技术,多次成功地对发生在境内外的地震进行了短临预报,预报准确率达50%左右,在预报1990年2月的常熟5.1级地震,1992年4月的台湾花莲6.8级地震,1996年2月的云南丽江7级地震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3、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产已化和市场化前景喜人,1999年世界卫星产业已达到700到1000亿美元,估计未来5到10年每年还将以10%的速度增长,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建立完善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自主经营的广播通信系统,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协调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随着直播卫星、中继卫星、导航卫星、新一代资源卫星的广泛应用,以及随着航天在人飞船投入商业运行,航天技术将发展无限的应用潜力为国家创造更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航天技术应用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做贡献,江***在“三个代表”讲话中强调说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了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正是“提高国民经济”,“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跨越”的重大举措,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中国航天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与互补性,曾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运用航天成熟的高新技术先进适用的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航天事业长期培养的高新技术人才积极为传统产业升级服务,是航天效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最好表现。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通过发展航天技术推动中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航天技术与时俱进。五六十年代为我国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70年代为我国新型复合材料,特种合金,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产业带来了发展动力。80年代推动了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90年代为我国的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上海在依靠航天技术推动某些传统企业更新与发展方面受益更为明显。在新形势下,随着航天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不断为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做出新的贡献。

2、航天技术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大量高新技术仪器设备。过去航天技术曾为传统的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10多家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各种机器人等仪器设备,向有关产业部门提供过专业设备。还为某些科研与产业部门提供风洞试验,热试验,大型离心试验,大型跌落式冲击试验,振动试验等。这就大大提高了有关产业部门的装备自给能力和研制生产的成龙配套的水平。这种作用今后应该继续发挥的更好。在更新传统产业仪器设备和提供试验服务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3、可积极向传统产业推荐航天高新实用技术,航天高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她包括了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能源,环境保护,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罗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导航技术,遥测,遥控,遥感技术,CAD技术,空气动力技术,真空低温技术,特殊密封技术以及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技术,新型工艺等。这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其中不少已在传统产业中做过推广,应用与移植。提高了有关产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但是这远远不够尚有较大的引荐潜力。今后,还可利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改造交通运输业。利用燃烧技术等发展环保产业,利用热管技术等节约能源,利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和改造成套技术装备等方面发挥新的作用。同时,积极行使使航天共用技术成果向传统产业引荐的有效机制以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4、可大力向传统产业部门推广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成果。几十年来形成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内容丰富,既包含国家对航天工程的集中统一领导宏观调控发展方向,法规体系和产业政策统筹全国各行各业,保证航天技术各项目标与任务的顺利完成,又包含运用系统工程,综合分析,科学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制定航天工程的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还包含航天型号系统工程过程中的技术工程过程与社会工程过程等等。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是整个航天技术工程的重大成就和***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军工成功的经验之一,它不仅产生和服务于航天技术工程实践推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共同财富。江***在今年“七一”“三个代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所显现的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好地验证了江***有关“三个代表”地思想。体现了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证明***同志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无比的正确。

今天的中国航天技术已与我国生产力和中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文化的社会生活等各项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再接再厉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为实现航天技术的新腾飞和航天效益工程的新突破而扎实工作做出不懈的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