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的鞍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体育精神的缔造者——马约翰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马杯"."马圈"."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以及每天下午五点各个操场上锻炼的热闹场面,是清华留给每个学子的深刻记忆.而将体

        "马杯"、"马圈"、"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以及每天下午五点各个操场上锻炼的热闹场面,是清华留给每个学子的深刻记忆。而将体育运动的精神带给了清华,沁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的,正是马约翰先生。

       在清华园里,马约翰先生的雕像屹立在清华西区体育馆南侧,和他同享殊荣的是梅贻琦、蒋南翔、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等教育家、国学大师、科学巨擘。

在十二个雕像中,他是唯一一个因体育而被奉为"名家"的教授。        由于具有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秋季,他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随后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直到1966年逝世时止,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清华大学的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在马约翰来校前,清华受中国传统儒学影响重知识轻体育,不得已采取某些强制锻炼措施,比如学校要求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到五时,每一个学生必须到操场锻炼,但收效甚微。

马约翰来校以后,一到锻炼时间,他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学生锻炼身体,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

那时,清华有一套"体力测验及格标准",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他严格照章办事。著名的文学教授吴宓在校读书时,功课全是优等,但跳远不及格,被马约翰"扣留",半年后补试及格方准予出国。

就这样,马约翰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工作热忱,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体魄健全的人材。        在旧中国,体育场上的秩序和运动员的道德风尚都不大好。

清华代表队内,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风气一度也有所增长。马约翰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一方面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在比赛中勇于取胜;另一方面又教育队员赢不骄傲,输不抱怨,不许弄虚作假,不许在比赛中压人打人。

1928年,马约翰率领清华足球队参加华北第五次比赛大会。在争夺冠军战中,清华主力队员被对方当胸一脚踢晕,全场哗然,眼看要闹事。马约翰力息风波,换人再战。结果输了这场球,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赞扬,为体坛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马约翰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到清华后,他常听说中国学生在外国受气的事,外国人把我们叫"东亚病夫",他很痛心。

他说,"中国学生在外面念书都是好样的;因此在体育教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二、三十年代,曾有一些外籍人来华搞体育工作,起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人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根本瞧不起中国人。

马约翰极力调解纠纷,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早在1939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就曾聚会庆祝马约翰在校服务25周年。会上赠他"五十年不坏"的金表一块,希望他再在学校服务"如表之恒,如日月之升"。

1964年,清华师生又聚会祝贺他在校工作五十年,蒋南翔校长又一次作了长篇讲话,致贺词说:"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精神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一个活榜样。

……马约翰先生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和清华大学前进的步伐而不断进步,使他能在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