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怎样评价评价赵本山 陈佩斯和赵本山谁厉害

2018-0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陈佩斯何许人也?现在的小孩子们可能不太熟悉.只知有赵本山和假娘儿们小沈阳,不知有陈佩斯.其实陈佩斯以前火得狠,他演的小品好看得狠!网

    陈佩斯何许人也?现在的小孩子们可能不太熟悉。只知有赵本山和假娘儿们小沈阳,不知有陈佩斯。其实陈佩斯以前火得狠,他演的小品好看得狠!网友评价他是“中国小品艺术形式的开山鼻祖”“ 永远是我心中的小品大师”。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听媒体透露,陈佩斯的一切都透着乐。名字——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佩斯的父亲陈强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正逢陈佩斯的哥哥出生,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陈强将大儿子取名为陈布达,而数年后二儿子出生则取名“佩斯”。光头——陈佩斯小时候常与别人打架,便于受伤后缝针才留光头,后来一直如此。哈哈哈,听起来就好笑!这就是陈佩斯,人民艺术家陈强的儿子。

    陈佩斯的幽默是骨子里的。他的小品健康,深刻,用滑稽的表演,透视小人物的命运,让人笑中带泪。“队长别开枪是我!”“是您啊!!!”“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皇军说了,只要你乖乖缴械投降,就保证你一辈子的荣华富贵!”“白日做梦,你这个叛徒。。。”等经典对话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赵本山的小品始终用着难听的方言,并且选材不当,特别是《卖拐》,鄙视残疾人,满是低俗,很不健康。赵本山拉出了徒弟小沈阳后,这个不男不女娘娘腔的尤物,彻底败坏了赵本山自己的形象,当然也败坏了央视的形象。小沈阳的叫响,和赵本山有直接关系,也和陈佩斯有关。如果不是陈佩斯当初和央视闹僵,赵本山也不会露脸,何来恶心人的小沈阳。

    陈佩斯近日接受采访时说,当初离开春晚,不是春晚摒弃了他,是他抛弃了春晚,他不会有丝毫的失落感。这话就不对了,太自私了点。那么多人喜欢你,你却逃避了,很不人道的。至少这么多年任性,自己少赚了许多银子吧!现在陈佩斯又说不再演小品了,让我们深感遗憾。难道从此小品市场就让赵本山和小沈阳垄断吗?

    陈佩斯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他的小品娱乐了中国很多年,教育了中国很多人,我们怀念他!

 以一个准90后的视角来答几点:

陈佩斯的小品质量不多讲了,加上标志性的光头,童年的美好回忆;

大学期间,校内上有篇广为流传的关于陈佩斯的文,叙述了陈被央视封杀后与妻子包山造林,之后投身话剧的故事,言语平实,颇为动人。是否有夸大不得而知,但还是让人或多或少了解了小品演员身份之外的陈。摘几段:

那时,正逢陈佩斯的女儿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缴费,280块钱,但陈佩斯掏遍口袋,身上只有147块钱,只能灰溜溜地背着女儿回家去找王燕玲拿钱。从一个人撑起一个公司到连女儿的学费都掏不出,这种高台跳水的失落感让他黯然泪下。

此时的陈佩斯夫妇再也看不出是城里人了。他们的肤质像山上的石头一样粗糙,那些长满尖刺的荆棘,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一把抓起来。陈佩斯招牌式的光头也不复存在了,长出了寸许的头发,乍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

话剧是冷门,吸引不到投资是最大的问题。陈佩斯那阵开着一辆借来的北京吉普,满北京联系投资方,碰了无数的软钉子,一无所获。既然没人投资,那就自己投资吧。王燕玲给陈佩斯的35万元变成了1万元,剩下的34万全部被投进了话剧《托儿》。这绝对是孤注一掷的一锤子买卖,一旦砸了,就血本无归。

天道酬勤,《托儿》在长安大戏院的首场上座率就高达95%,在北京连演10场后,陈佩斯带着《托儿》开始了全国巡演。当《托儿》的第30场演出结束后,就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

此外让我觉得陈真挺有意思是因为看了《96摇滚指南》,你说它内容荒诞也罢,拍摄粗糙也罢,有多少寓意也不必深究,至少我觉得一身old school punk造型的陈能涉及到这个亚文化领域就已经够酷了。当然这片子如果是《89摇滚指南》,那就太《顽主》了。

一个年轻人来说说自己的所见吧。

我还是很喜欢他的。因为年轻,以前他和强权作对的故事也没怎么听说过,喜欢仅仅来源于他的作品。直到十几天前,他到我们学校来做了一个讲座,我对他的印象才大为改观。

这家伙是真牛逼。

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没有这份义务,却凭着爱好和责任心,通过自己的苦读,搭建起一个关于喜剧的学术理论,还能做得很好,完善而科学,并且乐于出来讲学传播。单凭这点我就觉得他应该得到一个很高的评价。

这是一个关于喜剧的讲座。听众中除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是像我这样跑过来蹭课听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因为他的讲座是按时开始的,不像别人那样端架子。而且讲座一开始就说,要秉承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物质决定的(一开始大家还很好奇为什么要这么说,后来才明白,在上戏上课的时候有人连这点都不承认 ort )然后对喜剧进行定义,而喜剧的定义是连专业课本上都没有的东西。

然后就开始讲课

这个讲座是要连办三天,每天从早上 8 点降到中午 12 点,这么长的课时对课程和授课者的要求很高。但是我错了,他每天按时 8 点开始讲课,中途休息 2、3 次,每次十来分钟去喝点水,然后就一直讲到 12 点,有一次是实在讲的太兴奋,一直讲忘了下课,底下坐着的领导们都受不了了,只好示意让他停下来。而讲课的内容也是实打实的干货,全程都没有扯那些很玄很虚的东西。讲出一个观点,就必然拿出相关的数据或者证据来证明,如果缺乏相关实证,就老老实实地强调这只是假说,是自己的一家之言。据他自己说,在研究的时候要看不少书,天气热的时候,裤裆的地方被汗一直沤着,只好拿个小风扇摆着吹,就这样还一直在看书,确实很不容易。

至于品格方面,确实有骨气,在讲到喜剧发展的时候,也不讳言,明确地说里面也有政府的责任。比如因为思想落伍、政治落后,导致价值判断错综,道德指向不明,让观众哭笑不明。再比如政府办文化的时候,由于依托大量资源,投资、宣传、传播上的能力几乎无限。又可以设立奖项,这样就引导了价值导向,让喜剧发展方向混乱。而在讲课的时候他一直尽量避开对像赵本山这些同行的评价,背后不议论人。然后说到自己培养后续人才方面,也很无奈,说,能力可以传授,本事可以给,那谁来给徒弟房子、行政级别呢?虽然他自己当初就是因为出演了吃面条,被八一厂的同事们瞧不起就愤而出走的。

明明可以选择和强权站在一边好好享受,却能坚持原则,实属不易。

归根结底,也许还是像@田超 说的两点,专业和气节。这两点不仅仅是陈佩斯受欢迎的原因,也许也是大部分在网上受到网民追捧的人的原因吧。

陈佩斯使用的是一种更高级的喜剧技术

两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有关陈佩斯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周刊》,而后这两年,以记者身份参加过陈佩斯的喜剧培训班,与他本人进行了几次有关喜剧的交流。以下根据《中国周刊》刊发的那篇文章并结合最近的感受作出的回答。

(1) 陈佩斯创造了“父子情境喜剧”

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是陈佩斯第一次担纲主角。导演王好为这样评价陈佩斯的处女作:“有些演员是生活中闹腾,一上戏就蔫。陈佩斯反之。他不是展示了一点点喜剧才能,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瞧这一家子》是“文革”后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当年拍摄时,没有任何可参照的电影和教材。在父亲陈强的督促下,陈佩斯临摹卓别林的电影。陈佩斯曾说:“我当时是为生活所迫,吃不饱饭才混进八一电影制片厂。说心里话,我没有想过当明星,也没这个概念,你说我有喜剧天分,那是骗人。”

他的第二部电影《夕照街》演一个配角,诸多待业青年中的一员,短短几场戏,他提着鸽笼,玩世不恭的“二子”形象和那一句“拜拜了,您嘞”的台词成为了电影最出彩的部分。

拍完《夕照街》后,陈强建议陈佩斯多在喜剧上下下工夫——陈佩斯最初从事喜剧的时期,‘伤痕文学’正流行,他不认为这类文学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夕照街》中塑造的‘二子’形象和陈强塑造的老北京形象给了他灵感,可否以爷俩为核心,再向前发展。”

《父与子》、《二子开店》、《爷俩开歌厅》、《父子老爷车》这四部作品几乎是围绕着陈强父子展开:在《父与子》中,陈佩斯给父亲吃人参, 父亲吃多了,浑身发热,到处乱跑。这出戏成功地解构了父亲这个形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二子开店》中,儿子是经理,父亲是员工,一面是父子之间正常的伦理角色,一面是现实生活中上下级的关系处理……

陈佩斯分析过“二子“这一形象:身份很低,绝对的小人物,在电影中,多以单身汉的形象出现。他说:“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当时我们唯一找到的一个喜剧结构,通过颠覆权威和伦理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然后用弱者颠覆强者,是一个正反两面的套路。不过这些理论,他都是后来才明白的。

整个1980年代,陈氏父子的电影走进了千家万户。他们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喜剧模式:利用父子冲突构建喜剧情境。

“二子系列”在中国喜剧历史的地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严格意义上划分,陈佩斯的父子喜剧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市民喜剧。那时,中国电影是有一些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喜剧。到新中国建立后,喜剧电影出现空白,即使有,也多是歌颂性喜剧。此外,陈佩斯的喜剧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老电影。他有很多新时代特征,比如高考、个体户。”

“二子”系列只做了五部。没继续拍下去,是因为陈强的身体。因为“二子”,陈佩斯慢慢摸到了喜剧的门槛。尽管电影家喻户晓,但陈佩斯本人却遭遇了从艺生涯中最严厉的批评。1986年拍摄《少爷的磨难》后,有人撰文:“陈佩斯的喜剧表演是装出来的,纯为搞笑而搞笑,很低俗。”——这也反应出整个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大环境是精英文化文化,拍电影赔钱没有人批评,拍电影赚钱就受到诟病。批评者站在正剧和精英文化的立场去审视陈佩斯的喜剧。

对陈佩斯来说,这很不公平,现在回头看陈佩斯的经历,他不是一个生逢其时的喜剧演员——跟个性有关,跟他喜欢的喜剧形式也有关系。

肢体语言精准,喜剧形式高级

在陈佩斯所有的小品中,《警察与小偷》被他认为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陈佩斯在里面用了五六层的喜剧理论:错位,伦理,对权威警察的颠覆,小偷和警察按各自的逻辑自说自话,却又能对答如流。

陈佩斯是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喜剧技巧的演员:《吃面条》中,他的“小心眼”是多吃碗面条,不是演戏;《主角和配角》中,他扮演的叛徒要反串演共产党员;《王爷与邮差》中,尊贵的王爷被卑微的邮差玩得团团转。陈佩斯在小心中非常善于使用喜剧倒置这一手法,这个手法是莫里哀戏剧里经典的‘仆人戏弄主子’。”

喜剧最重要的是建立了正确的喜剧关系,陈佩斯和朱时茂一正一邪,两个人物之间的对立矛盾,自然会制造出巨大的笑料。

在中国,和其他喜剧演员相比,陈佩斯对肢体语言的控制极为出色,分寸感和精确度。我们常常觉得卓别林的喜剧夸张,但并不令人反感,这就是肢体动作在喜剧中的重要性。至于喜剧可以夸张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义。要靠演员自己掌握。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笑。表演一个动作时,节奏控制的要极为准确,否则包袱就没了。陈佩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优秀。”

另外,陈佩斯的小品很少怯口(说方言),不拿残疾人开玩笑,基本不出现女角。他一直扮演的是不断变迁的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格局。细想起来,这些小品很高级。与之对比,这些年在春晚上大红大紫的赵本山,他的小品其实并不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