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贵清离开河北 秃鹫可能已离开河北
自今年1月上旬以来,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30多只梅花鹿被秃鹫相继捕食,这一事件经新华社报道后,引起众多媒体和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专家现场调研后认为,这些秃鹫可能已飞回“老家”。 河北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繁育养护中心的保护动物被秃鹫猎杀前,共有600多只梅花鹿、上百只马鹿和9只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麋鹿。
1月上旬以来,最多的时候这里出现过30多只秃鹫。 秃鹫学名座山雕,是一种以腐尸为主食的猛禽。
4月中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钱法文教授和刘冬平博士受国家林业局委托,到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调研。据介绍,只有4月18日保护区的饲养人员在麋鹿圈附近发现了5只秃鹫,秃鹫的数量和出没次数均大幅减少。
秃鹫以腐尸为食,为何会捕食活物?在没有被捕杀的情况下,秃鹫的数量又为什么会忽然减少呢? 针对这些疑问,钱法文和刘冬平两位专家认为,秃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留鸟,由于自身繁殖的需要和食物短缺的原因,它们正逐步转变成为小范围内迁徙的候鸟。
每年的4—5月份是秃鹫的孵卵期,6—9月份是它们的抚养期,在这两个时期内它们不会大范围移动捕食,但会经常挨饿。
专家认为在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秃鹫很可能来自内蒙古、青海和宁夏的戈壁地带,如今这个季节秃鹫可能回“家”孵卵,所以其数量和出没次数才会减少,而剩下的5只秃鹫很可能就住在当地。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鸟类栖息地的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且草原上大群牛羊的散养情况越来越少,腐尸源已基本断绝,致使秃鹫的食物链中断,所以很可能促使其长途迁徙以群攻的方式捕捉活物来填饱肚子。
秃鹫捕食大量梅花鹿,使保护区蒙受5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但两位鸟类专家强调,秃鹫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鸟类,诱捕和猎杀绝对不行。他们希望通过申请上级部门投入一定的经费与保护区合作建立一个鸟类环志监测站,对保护区内的秃鹫以及其他鸟类进行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