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为什么叫伋 子思为什么是“述圣”呢?

2018-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庸>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但实际上这部书并不是孔夫子所著,著作权是属于孔夫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他的学问不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而

《中庸》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但实际上这部书并不是孔夫子所著,著作权是属于孔夫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他的学问不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而是师从于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大学》的作者曾子。曾子在孔门诸子中以孝著称,他的代表作除《大学》之外,还有一部《孝经》。

《孝经》在宋代以前,名气仅次于四书中的《论语》,远远不是《大学》《中庸》所能相比。当然,宋代以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学》《中庸》成了四书的半壁江山,《大学》因为其结构简捷、学修次第井然,因而号称“入德之门”。

我们看现在出版的四书,一般都是把《大学》和《中庸》都合成一本书出版,书院给大家推荐的这个版本,也是把《大学》和《中庸》合并成一本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的核心精神,完全是一脉相承。

其实,四书在后世儒家学术中的地位之所以那么高,甚至超过了对五经的重视,就是因为这四部经典的内容简洁明快、精要得当,其精神脉络也一以贯之,学修上也有次第可寻。

说起子思来,他在早期儒学的传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谈到儒家学问,往往都会说“孔孟之道”,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传承下来的学问。但是,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中间相隔了好几代人,那么,孟子是怎样承接了孔夫子的学问呢?我们都知道,孟子对儒家学问是很有发展的,他提出了很多斩钉截铁的观点,比如“性善论”、“养气说”等等。

中国人人都知道的《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从孟子这里来的,因为孔夫子是“罕言性与天道”的,他老人家不怎么讨论这些哲学命题。孟子还明确地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我们是人,尧舜这些圣人也是人,既然大家都是人,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人,人人都可以像尧舜那样心怀天下苍生。

另外,孟子还提出“养气说”,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解释这个“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所以,孟子对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影响极大。孟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他是子思的学生,是从子思这里来的。从根本上来说,孟子的学问也没有超出作为“孔门心法”的《中庸》。

因此,《中庸》在儒学的传承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人因此推崇子思,把子思尊称为“述圣”。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加上子思这个“述圣”,就可以说是“儒门三圣”。这个跟佛家一样,佛家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孔子、孟子、子思,就可以说是儒家的“三圣”。

子思为什么是“述圣”呢?他能够叙述、能够陈述圣人的精神啊!没有这个叙述,怎么传给后人、怎么教化他人啊?我们知道孔夫子的学问非常广大渊博,他整理了春秋以前的古籍、经典,但自己并没有留下真正成系统的作品。

我们看 《论语》里面,大多数都是孔子的只言片语,包括一些日常生活、言行的实录,就跟禅宗里面的公案语录一样。

后来儒家们搞“学案”,包括《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这些,语体上就是《论语》和禅宗公案的结合,记录的内容也更多是一些语录,少有系统的一套学问方法。但是,子思所著的《中庸》,恰恰就是一套非常系统的思想方法,便于儒门代代传承,代代修习。从这一点上看,《中庸》堪称“孔门心法”,的确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