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王俊峰 甘肃会宁四中教师名单 甘肃会宁四中助学金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王健姜辰蓉吴光于)80年前,落后的中国山河破碎,一支8万余人的队伍为拯救中国,在赣南于都河突围,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跋涉——长征。今天,这支庞大队伍的亲历者已陆续离世,而发生在那两万五千里征途中的动人故事依然被中国人铭记。
陕西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68岁的村民张瑞生可是个名人。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红军到达陕北后,曾在他们家的窑洞里住过一晚上,还吃过他父母做的一碗剁荞面。
79年前,张瑞生还没出生。但从他记事起,却从父母那里听了无数次这个故事。“那年还没有我,我听父母讲,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西川这一带过来,晚上从铁边城镇上来到了张湾子村。毛主席和红军走得人乏马困,在我家里住了一晚上。”张瑞生说,“我父亲母亲晚上给毛主席做的臊子剁荞面。那时候陕北很穷,我们家条件也不好,只能拿出荞面来招待客人。”
那一晚,中央红军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陕北建立苏区,讨论了作战方针,为后来的吴起会议确立陕
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斗争根据地做好了思想准备。
张瑞生说,当时父母和村民并不知道屋里住的是毛主席,只知道是位首长。直到后来,一位随行人员再次来到村里,才告诉村民们,那天晚上来的“贵客”就是毛主席。
“红军长征分了好几路,到我们村里住的是其中一路。这支红军停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鸡叫时分,主席就动身走了。八九点钟左右,马鸿逵的人就追到这里,接着就往吴起县城方向追过去。后来,毛主席和刘志丹会合后,红军就把马鸿逵打败了。”张瑞生说。
近80年的时光过去,张瑞生已年过花甲,他的四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但是老两口却一直不愿意跟儿子们去城里生活,现在他们依然守着院子里的几口旧窑洞。毛泽东住过的那口窑洞,里面还保存着当时的方桌、暖水壶和面盆,墙上正中贴着毛泽东的画像。“这些都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要好好保存着,一代一代传下去。”张瑞生说。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深秋时节的马尔康县层林尽染,掩映在五彩斑斓的树木中的西索村卓克基土司官寨分外妖娆。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曾率中央机关在此停留一周。
今年79岁的藏族老人路业康是西索村土生土长的居民,虽然当年红军来到村里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却经常听父辈们讲起当年红军赶跑土司的一幕幕。
1935年红军在四川省懋功县(即现在的小金县)会师后,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了北上开辟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会后,红军制定了松潘战斗计划,卓克基土司所属领地是通往松潘和草地的必经之路。
红军要借道土司领地,土司却不同意,并在梦笔山下堵截红军。红军为了执行民族政策,通过喊话宣传,一位跟随红军的藏族翻译将一条标语信插在一根木棒上,边走边喊话宣传,却被埋伏的土兵一枪打死。
队伍一时不能推进,相持到天黑,下起了大雨,红军向天空发射了3颗信号弹,然后发动攻势,土兵的土枪土炮完全不是对手,土司慌忙带着他的家眷连夜逃往山上,连土司大印也没来得及带走。
进驻官寨后,毛泽东在土司的书房蜀锦楼住了一周。蜀锦楼珍藏着很多书籍,包括汉文书籍《古文观止》《三国演义》《四书五经》等。
长征结束十多年后的1952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卓克基土司索观瀛。1952年8月,索观瀛随民族工作队进入黑水地区,协助人民解放军开展工作;次年3月,他又进入阿坝工作。马尔康和平解放后,索观瀛先后担任四川阿坝州副州长、四川省民委副主任,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去世。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那时的土司强多了!”路业康说。“过去土司家吃的东西也不见得丰富。调味的只有盐巴辣椒,连醋都得从都江堰用竹筒运来,蔬菜只有酸菜,解放后才慢慢有了新鲜蔬菜。”
近70年过去,如今,卓克基土司官寨已成为一个集红色旅游和嘉绒藏族风情为一体的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会宁县在中共党史上被认为是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会师圣地。毛泽东曾感慨:“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三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至11月间,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的6万多将士在当时只有6万多人口的会宁县战斗、驻扎40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