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对话」郑恺:我喜欢向前看
10年间,郑恺不停寻求出场机会。他反复试戏,试《十月围城》失败,就去旁边的《色·戒》剧组试,也会为了争取一个角色专门飞到另一个城市。一次,他从早上等到半夜,等来的是导演的一句话:不用等了。
“演不了男一就演男二,没有男二就演男三。”郑恺说自己一停下来就会慌。他是上海人,会算计,“歇下来就没收入了”。
在这个需要不断刷存在感的娱乐圈里,停下来就意味着离场。为了不被这列高速列车甩下,十年间,郑恺一口气拍了近40部戏。“40部戏是什么概念?平均一部戏的制作周期是3个月,也就是说,一年12个月终年无休,顶多能拍4部。连续十年。这就是我的20岁到30岁。”
他形容那十年的人生像按下快进键,为了所谓的梦想失去太多。“有一年我回到家里,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狗怎么长这么大了!我表姐生了俩孩子,当我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抱着我的腿叫叔叔了。我大学毕业了两次,都没有穿上学士服,毕业照上的我是后来P上去的。我舅公去世我没出现,我爸妈生日我没到场,我几乎没有参加过我同学的婚礼。”
谈及过往,郑恺只用淡淡的一句“没什么”带过。他停了一会儿,“我这个人不太会怀念过去,对,我比较喜欢向前看”。
机会终于来了。
2014年,综艺节目“跑男”让郑恺“一响而红”。他上了头条,微博粉丝一夜涨了8万。这成为郑恺人生中第一个稀里糊涂的临门一脚。
周末·对话
《周末》:《国民大生活》中饰演一个什么角色?
郑恺:这次和王丽萍老师合作,她对“双城生活”这样的戏非常擅长,很有幸在这样一部戏里扮演一个北京男人。
《周末》:饰演一个北京爷们在表演上需要注意什么?
郑恺:表演上就是台词要注意,因为这个戏组里全都是上海人,又在上海拍,我很容易被带跑了,所以我要坚持去说北京话。其实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我是一个万金油,我跟广东人说话说着说着就是广东话,跟北京人说话就是北京爷们。
《周末》:双城记主要是这部剧的主线,你自己也生活在两个城市,你怎么感受双城记?
郑恺:我是上海出生,上海长大,然后大学毕业去北京,在北京也过了将近七八年的时间,所以基本上在双城,而且又都是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还是挺大的,很多东西你要准备双份,当然女朋友不要。
所以我有时候会有一些恍惚,我会问自己我到底算是哪里的人,我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但是我回到上海之后发现我跟我身边的上海人又不一样,我对上海的那种陌生感,有时候会像一个外地人到上海来,但是在外地人面前我是一个很纯正的上海人,我又会给大家介绍上海。北京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有很多工作上的朋友。
《周末》:有转型做制片人或导演的打算?
郑恺:我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式地在各种项目的宣传中加入了很多制片人思维,包括怎么去宣传它,包括不同的手段,不同的衍生产品的植入。这个戏的衍生产品都是我来做的,包括去魏晨的演唱会,把自己扮成恺布斯,这些都是为电影做的演员之外的努力。
《周末》:对自己的定位也不会再只是一个演员了?
郑恺:对,自己的定位肯定不是只是一个演员,未来你会看到我做很多事情,科技、APP、投资行业都会有,这个时代,演员如果有这份心,借助你的名气和影响力,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去实现梦想。
《周末》:你现在还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是不是那个舞台已经太小了?
郑恺:我学的就是表演,对舞台很留恋,也许未来会有机会还会回去演话剧,近期确实没有计划。
图片来源于《周末》报2017年10/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