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山西的那些事儿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2017年4月15日,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因病逝世,享年88岁。那位将齐天大圣孙悟空带进无数人童年英雄梦里的女导演,真的便一去不回了……
杨洁导演与“师徒四人”在片场
今天我们来聊聊《西游记》与咱们山西的那些事儿……
电视剧《西游记》,也称老版西游记,即央视版《西游记》或86版《西游记》,于1982年开拍,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30年间,重播次数超过2000次,成为一部公认的经典。
可你知道嘛?《西游记》里有一些场景就是取自山西。
给大家来数数。
祭赛国: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祠
金光寺宝塔外景: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金光寺宝塔内景:应县木塔、云冈石窟
剧照“金光寺”与洪洞“广胜寺”
祭赛国剧照内与云冈石窟
在86版《西游记》第18集中,晋祠的金人台、献殿、圣母殿、鱼沼飞梁都露过脸,同时晋祠当年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当过群众演员。
弱弱的问一句,来过这些地方的你,
看《西游记》的时候,可曾注意到呢?
说完电视剧《西游记》,我们再来看看原著《西游记》。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以民间传说故事和地方风情为基本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的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作者吴承恩(约1501年-约1582年)。《西游记》成书时间约为1573年,最早的版本金陵世德堂本刊于1592年。
一、山西是“西天取经”故事的摇篮和温床
在西游记成书以前,“西游记”故事已经在山西地区流传多年。这才为金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代杂剧《西天取经》、杂剧《西游记》等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深厚、坚实的土壤。
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描写,唐僧收伏孙悟空时,曾问:“你多大了?”悟空说:“九度见黄河清。”又有,取经归来,回到河中府(永济蒲州镇)救活王长者之子那事。都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当初西天取经的故事,曾经与山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天取经》杂剧作者是吴昌龄是“西京(今山西大同)人”。此君为了写成西天取经,也是够拼的“走昭君,东坡梦,辰勾月,探狐洞,赏黄花,色母佳”。杂剧《西游记》作者是杨景贤,元末明初人,蒙古族。
吴昌龄、杨景贤等都是元代或者明初的北方人,他们最早染指于《西游记》戏剧作品的创作,也同样是缘于“西游记”故事最初盛传于北方特别是山西的广大地区。所以说山西是“西天取经”故事的温床貌似也不为过。
二、山西有花果山,孙悟空是娄烦人?
明、清两代的《静乐县志》里有“孙行者,楼烦人”的记载,《傅山全集》里也提到“花果山”、“孙行者”;直到现在,娄烦县和静乐县民间广泛流传着“孙行者是娄烦花果山人”的传说。这里的花果山,当地又叫“龙和山”山上有一寺,叫清凉寺;内有现在还保存完好的“猴王庙”,里边供奉的就是孙悟空。
恐怕除娄烦花果山上有专门供奉孙悟空的“猴王庙”外,别无他处了吧,庙钟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铸,比《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出生(约1510)还要早,上面铸有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图。
娄烦县花果山下的不少村名也与“孙行者”的传说有关:“花果山”东南方的“大圣堂“是以当年孙行者在此训练猴兵而得名;”潘家庄“村以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变名而来;“花果山”西南方的”道人沟“村曾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之地等等;而潘家庄的村民却没有一户姓潘,全部姓孙。
当然,全国有多地都在争猴哥的户籍出处。这个由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也有故里了,我想如果猴子再世,势必要感激涕零,紧箍咒都不用了,它肯定百依百顺。
三、《西游记》与山西民俗
《西游记》里有很多民俗场景的描述,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是“响工”、“道情”和“哭唱”。
响工,又叫“吹鼓手”、“八音班”。千百年来,响工一直是山西民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节日聚会、敬神许愿、禳瘟祈雨等许多隆重活动中采用最普遍的娱乐方式。《西游记》里,有多处描写使用响工进行婚丧嫁娶或庆贺的场面。
道情,是我国北方地方戏曲的一种。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道情与响工一样是流传最普遍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巧的是,在《西游记》里也提到了“道情”一词,并有相关的描写。比如第七十回孙悟空到麒麟山打探妖魔消息,变成一个道童,“头挽双抓鬓,身穿百纳衣。手敲鱼鼓筒,口唱道情词。”“小妖有去有来还对他说,大王正在那里恼哩。你去与他唱个道情词儿解闷也好。”
在山西,老人下世后,从入殓到出殡、过七日、过百日和过周年,有哭唱的习俗。女儿、媳妇,为表达怀念父母的恩德,安顿阴魂上路,把发至肺腑的心里话编成词,用唱悲歌的形式,一边哭,一边唱,一把鼻涕一把泪,常常感动得看客也陪着流泪。在《西游记》里,也有这样的场面描写。
四、山西发现的“西天取经”的壁画与雕塑
地上文物看山西,我们有多处描述“西天取经”的元代壁画与雕塑。这些早于《西游记》成书时间的文物,也为《西游记》的山西元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稷山县“青龙寺”,后院正殿门内枋板上的“唐僧取经”壁画一幅,壁画的背景是高大的山峦,山前是唐玄奘在前领路,沙和尚随行,孙行者牵白龙马跟随,由东向西走。据考证该壁画绘制于元代。
在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南的紫金山上,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一座元代的寺庙。让人惊奇的是,寺院背后的绝壁上,雕刻有精美的三藏取经摩崖造像。石刻中八戒竟然没有钉耙,与《西游记》中人物相比,也看不到沙僧,却多了位峨冠博带的官员。
高平市神农镇故关村炎帝行宫。这座神庙正殿廊檐上,西游记人物木雕赫然其上: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及白龙马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形象出现。
除了这些故事物证外,在山西还有可以直接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的佛教建筑:太原阳曲县岔上乡孔泉村的“三藏寺”,寺前有砖砌八角五层“唐僧宝塔”一座。
在这样一个时刻,谈一谈《西游记》,说一说《西游记》与山西的那些事儿,其实不为博眼球,只为缅怀。
闻旧曲,念故人。西游记的序曲《云宫迅音》一响起,我们就好像回到追剧的童年。这部陪伴着70后、80后、90后三代人长大的神剧,这个温暖了我们整个童年时代的神话故事。每个暑假,电视机响起“登登等登”的主题音乐,我们就知道,唐僧带着徒弟们又在取经的路上了。
且用十六集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分别时的这首《相见难别亦难》,向杨洁导演致敬,向这部无法被超越的《西游记》致敬,向那个工匠之心犹在、理想主义尚存的时代告别,向成就经典的杨洁导演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