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华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专场暨宋爱华收徒仪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

2018-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当天,河南坠子专场暨宋爱华收徒仪式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举行.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副巡视员孙鹏等领导

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当天,河南坠子专场暨宋爱华收徒仪式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举行。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副巡视员孙鹏等领导出席。

收徒仪式上,著名河南坠子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一级传承人宋爱华首先收来自法国的李霁霞为徒,在行完拜师礼后,党志刚、陈胜利等依次上台收徒,葛纪谦、赵抱衡、庆遂增上台祝贺并献墨宝。

李霞代表省文化厅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全省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她说:“河南坠子是我省影响较大的地方性曲种,是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坠子起源于河南,流传至全国许多地方,传承发展历史约两百年。

河南坠子唱腔优美,情节迭宕,引人入胜,很多剧目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成为多数民众认知社会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极大地承载了社会和民众的心理及情感需求。许多像宋爱华老师这样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通过亲身实践、带徒授艺,在保护、传承河南坠子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有这样一批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坚守使命的传承人的执着和坚守,河南的文化遗产才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李霞说:“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汉族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全国文物大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文化战线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截至目前,河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4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