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的启示 “郑义门”的孝道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家族,他们以孝义传家,历经岁月的变迁,依然繁荣昌盛,如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其家风、家训自南宋建炎年间始,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这个家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15世同居360余年,鼎盛时期有33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族风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
一直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好"修身"和"齐家"。郑义门的一个基点就是"孝"字,这是修身之本,有孝才有义,有孝才能齐家。这个以孝义行天下的郑氏家族,有着很多感人的孝义故事。
孝感泉
据《宋史•孝友传记》记载,郑氏家族的合族同居始祖郑绮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的母亲年弱多病,患"风挛"瘫痪在床30多年。母病期间,郑绮躬身床前,细心服侍,"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对母亲毕恭毕敬,体贴入微。
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郑绮用手挖地数十尺,仍不见有泉水。情急之下,郑绮跪在溪边号啕大哭,哭声悲戚,令人动容。他一边哭一边继续挖,挖了三天三夜,指甲脱落了,鲜血染红了山石。他的孝心终于感动了上苍,一股清冽的泉水从他膝下涌出。
时人认为这是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于是就把这股泉眼命名为"孝感泉"。后人修建亭榭,将"孝感泉"保护起来,明代蜀献王朱椿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至今还在亭柱上:"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
在郑氏家族,还流传着"三子救父"的故事。
郑氏家族中有位老人叫郑隆祥,70岁时不幸得了"出血热",这在当时是很难治愈的病,郎中也没有办法,让其家人做好后事准备。但郑隆祥的三个儿子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治疗,其中有个儿子不由分说变卖房产,拿来给父亲治病,其他两个儿子也纷纷表示,就是倾家荡产也要保住老父亲的性命。
三个儿子四处寻找名医,经医治,郑隆祥的命终于保住了,但要恢复健康,还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多方打听,有人告诉他们一个偏方,说这个偏方能治愈老父亲的病,难的是,里面一味叫"山蚁"药引不好找。兄弟三人连忙表示,只要能救父亲的命,不管多难都要搞到手。他们赶往山上,风餐露宿几天几夜才找到蚁窝。父亲用了这个偏方,在三个儿子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很快康复了。
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其家风曾使这个家族免遭灭门之灾。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很注重孝道,他多次召见郑氏家族的人,并对郑氏家族的人委以重任,一时间郑氏家族朝野瞩目,飞黄腾达。郑家人虽然洁身自好,以孝行为重,但树大招风,还是卷入了朝廷是非之中。
郑家牵扯到的不是一般的案件,乃是明朝初年的天字第一号大案——"胡惟庸谋反案",此时,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在大明帝国的京师南京供职,这个案子牵涉到了郑濂。
胡惟庸谋反案共牵扯到三万多人,朱元璋处理此案非常严厉,跟这个案子沾边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死罪。当官差上门捕人时,郑濂6兄弟争先恐后承当"罪名"。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感慨道:"像郑氏这样的家族里怎会出乱臣贼子?"于是下令,宽宥了郑氏兄弟,并将这次"争罪"中最舍身忘义的郑氏小弟郑湜请来担任左参议。
江南第一家
郑氏家训内容繁多,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书院,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家族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
如今,这部宝典仍然在影响着郑氏家族的后人。不说远的,就说浦江县郑宅镇,每年的父亲节,郑氏家族的族人都会把镇上的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郑氏祠堂过父亲节。同堂欢聚后,老人们还会收到同族小辈人奉上的红包。每年的母亲节,作为晚辈的郑氏族人,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顽皮孩童,只要母亲健在,都会为自己的母亲梳头、洗脚,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郑宅镇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以这些典范来影响世人。一些发家致富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
"江南第一家"堪称古代精神文明之家,其家训融入了爱民忠国,崇义重德,清廉自律,为贤是举,遵规守法,谦和民主,敬祖尊老等诸多文化元素,蓄积了厚重的历史遗存与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