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教案1 鲁教版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约2870字.<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基础字词音义2.宏观提炼文章的主旨3.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鉴赏文本

约2870字。《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基础字词音义
2、宏观提炼文章的主旨
3、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鉴赏文本艺术特色,教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时看门道
教学难点
1、“画家三染”法
2、《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基础字词
三顾茅庐:拜谒:军务倥偬:呕心沥血:功盖寰宇:流水潺湲:松篁交翠:容貌轩昂:杖藜:讫\迄:调鼎鼐:吾侪:邂逅:慵懒:滥叨:陵替:匡济:经纶:鄙悃:悒怏:光阴荏苒:揲蓍:愧赧:箪食壶浆:
二、本文主旨(课件填空)
本片选文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塑造了刘备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更重要的是渲染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神秘莫测的特点以及他的雄才大略。


三、本文的艺术特色
1、虚实关系的恰当处理:
虚实关系,即作者的想象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如果过分拘泥于历史记载,故事就不会生动,人物形象也不会鲜明;反之,如果不顾历史记载而胡编乱造,则成了“戏说”,不再是历史演义。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曾提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本篇中的虚实结合:
三顾茅庐是事实,但在历史上记载的非常简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没有记载;《诸葛亮传》只记一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说的稍多:“先帝不以臣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等寥寥数语。

在小说中,作者虚构了大量的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这就是故事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2、人物出场艺术:
“先声夺人”法:
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作品中相关人物的视野,写出登场人物及其个性化的言行,使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读者产生强烈深刻的印象。《三国志演义》中赵子龙的出场(教参148)。
“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

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马回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山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回答:‘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赵子龙在公孙瓒的视野中出场,一出场就显示出少年英武、彬彬有礼的特点。”
“画家三染”法:
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让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人物特点在出场前的烘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正式登场后,作者在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在虚实相映中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刘备初得诸葛亮的消息是在“越马过檀溪”之后。(34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刘备依附于刘表,但刘表的后妻蔡夫人之弟想要杀刘备,刘备得知消息后,单骑越过水阔数丈、其流甚急的檀溪,来到了“隐沦之居”的司马徽庄上,司马徽告诉他:“伏龙、风雏(庞统),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当刘备问他“伏龙、凤雏”分别为何人时,他却只说“好!

好!”再也不漏真言。这给诸葛亮的出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第一笔,读者只知道他有安天下之才,其余一无所知,甚至连他的姓名都不知道。
刘备回到新野之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暗思:此人莫非“伏龙、凤雏”乎?但此人是徐庶。徐庶在刘备军中,略施小计,便大破曹兵(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才能是非凡的;但他在走马荐诸葛时则说:“以某比之,有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作者实写徐庶,乃虚写诸葛亮,是对诸葛亮出山的铺垫。至此完成对诸葛亮反复皴染的第二笔。
“三顾茅庐”则是反复皴染的继续。一顾时,没有见到诸葛亮,只见到他的朋友崔州平,二顾时见到了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以及他的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这些人物,都从不同的角度烘托着诸葛亮。直到三顾时,诸葛亮才正式出场,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