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花坦宝莲灯 河北梆子《宝莲灯》闪亮牡丹花城
原标题:河北梆子《宝莲灯》闪亮牡丹花城
本报特派记者崔哲 发自河南洛阳
5月9日晚,洛阳新区歌剧院,河北梆子《宝莲灯》的演出大幕缓缓拉开,未等演员上场开唱,现场便响起热烈的掌声。时隔26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出团队再度来到河南洛阳,于5月9日、10日连演两场,此次演出的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宝莲灯》,以华丽的开场赢得豫剧之乡观众的认可,并且在之后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不断获得观众的掌声和叫好。
此前,《宝莲灯》剧组刚刚结束全国巡演西部行,这次洛阳之行,为第三十一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洛阳)展演月”的压轴演出,同时也将开启《宝莲灯》剧组全国巡演南方行的行程。
背景
西部归来“南方行”启程
据介绍,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共评选过两届,至今,全国共有38台剧目获得这个大奖。2009年,河北梆子《钟馗》曾获此大奖,2012年,在第二届保留剧目评选中,由省河北梆子剧院创演的河北梆子《宝莲灯》再获此项大奖。一个剧院有两个剧目获此奖项,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少见。
按照要求,每台优秀剧目都要进行全国巡演。河北梆子剧院将《宝莲灯》的全国巡演安排在今年4月至7月,分别为“西北行”和“南方行”。4月23日,《宝莲灯》剧组结束了长达25天的西部行演出,演出团负责人李平芳介绍,此番来到洛阳,是剧组南方行的首站,之后还将赴广东、深圳、澳门等地演出。
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1959年,1960年首演,到目前为止已经演出了1400余场。该剧讲述的是神话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裴艳玲、齐花坦、田春鸟、周春山、刘凤岭等一大批知名戏曲艺术家都曾演出该剧。1976年河北梆子《宝莲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
现场
六旬老人拄拐看演出
9日晚,距离演出还有一个多小时,洛阳新区歌剧院门前已有戏迷前来等候。其中一位老人向记者回忆,她在当年看过裴艳玲主演的戏曲电影《宝莲灯》,里面精彩的武戏至今令她难忘,谈起这些,老人很是激动,她表示,如今《宝莲灯》来到家门口,怎么也不想错过现场看演出的机会。
演出开始,大幕拉开,仙境般的舞台一亮相,观众便报以热烈掌声。在演出团负责人李平芳看来,这掌声是对舞美设计同时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肯定。演出现场,记者见到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他专门买票来看这次演出。老人今年68岁,名叫郭有才,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从十几岁开始就爱看戏。
据他回忆,裴艳玲主演的戏曲电影《宝莲灯》当时十分叫好,很受全国观众喜爱。而《钟馗》也是他熟知的河北梆子曲目,“在洛阳,70岁以下的老年人,都是受这两部戏的影响而了解的河北梆子”,他向记者介绍。
河北梆子这一剧种来洛阳的演出并不多,据郭有才老人回忆,在他的印象里,这应该是第三次。作为河北地方戏,来到豫剧之乡河南演出,免不了被观众拿来跟豫剧比较。在郭有才看来,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昂,注重演绎技巧,是对综合艺术的集体呈现。“豫剧中也有《宝莲灯》这一剧目,但演不出这个效果,没有河北梆子的影响大。”郭有才说。
未来
河北梆子有望走进校园
据李平芳介绍,河北梆子是一项集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宝莲灯》就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并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演出进行中,掌声不断响起,其中不乏持久的鼓掌和叫好声。仅在“圣母舞剑”一段不长的戏份中,便有八次掌声。
除了喜爱戏曲的老年人,现场还可以看到一些年轻观众。坐在记者前排的一名六岁的小朋友随妈妈一起看演出,每到精彩之处,便会和其他观众一样鼓起掌来。演出结束,不少观众挤到舞台前,为台上谢幕的演员鼓掌、叫好,不愿离去。记者在人群中见到带着十岁女儿来看演出的徐女士,她说,这个展演月的每场演出都带女儿来看,前面看过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的演出,《宝莲灯》是武戏最多的一场,看得很过瘾。
李平芳介绍说,《宝莲灯》创排于54年前,为了这次巡演,剧院投资50万元进行了服装、道具等方面的更新,演出团队集合了剧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这次巡演培养了很多河北梆子观众”,李平芳颇有感触地说,他在巡演中发现,观众里不只是老年戏迷,还有很多青年人,这说明对河北梆子人们并非不喜欢看,而是宣传不到位,没有给年轻人创造一个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而此次洛阳演出受到年轻人喜爱,令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将来时机成熟,会让河北梆子走进校园,为年轻观众创造观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