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故事》围炉“时间的味道” 文化给予精神滋补
360娱乐讯 继“文化之美”主题后,于昨日播出的《中华好故事》继续挖掘传统文化的多重古韵,推出“文化之味”主题节目。以百姓家的寻常味道和事物为切入点,在生活故事的分享中找回历史留下的记忆。
在本期节目中,四位讲述人分别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味道”。主持人阿龙的“人情之味”、华中科技大学赵逵教授的“民族之味”、重返舞台的榆林窟讲解员许鑫眼里的“人性之味”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林存真副院长的“创新之味”。四人的讲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新增鲜活感,拉近历史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感受到文化其实就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文化根植生活 主讲人漫谈“文化四味”
“民以食为天”,节目中,主持人阿龙将北京铜锅、煤球炉子搬上了舞台,给观众科普立冬时节老北京人的正宗过法。从囤煤、囤白菜到北京老滋味涮羊肉;从老北京家庭和邻里话题到现代人与人间的情感距离;瞬间调动观众的兴趣,在追溯北京涮肉起源的同时,与现场观众一起围炉夜话老北京的历史与人情。也让老北京味道由“滋味”升华至“文化滋补”,这一味,其实是“人情之味”。
第二位主讲人让家家户户生活必备的“盐”成为故事主角,穿越历史探究川盐古道的兴衰史。“盐道”“盐商”“盐产地”......通过盐文化的发展史和民族的命脉史联系起来,看似普通的盐,不仅是作为调剂维持人们生命的必须品,它更是一种民族的力量。正如钱文忠教授在漫谈中提到“保存一种重要的文化,也我们民族不可缺少的盐。”尽管如今的川盐古道荒草丛生、人影骡马稀少,但作为文化之盐、民族之盐,将有更多像主讲人赵逵一样为中华文化“带盐”的人关注并保护川盐古道,而这也正是“民族之味”。
在第二期节目中,年轻匠人许鑫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于石窟文化的坚守,本期节目中,许鑫再次返场,现场还原被誉为“敦煌石窟艺术冠军”的榆林窟第25窟的讲解场景,为大家讲述“敦煌壁画里人性的光辉”。许鑫用趣味化的讲述解读传之久远的敦煌壁画艺术,将表现西方极乐净土场景的《观无量寿佛经变》比喻成现代化的课堂来讲述,使晦涩难懂的壁画变得鲜明有趣,一笔一划都散发着艺术光辉、充满着人性之美,这也是一种“人性之味”。
2022北京冬奥会申奥标志“墨舞冬奥”的设计师林存真则带领她的学生们一同来到《中华好故事》,为观众分享他们与北京大栅栏的故事。让设计走进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更多人喜爱。在她的带领下,“胡同旧凳”“兔儿爷”“门神”这些拥有历史感和传统感的事物进行二次艺术化创作,再一次收获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喜爱,无不体现着一种“创新之味”。
好故事的历史百味 赋予正能量和新希望
在本期“文化之味”的主题中,节目以味道去感悟中华文化,以小见大,循序渐进,为传统历史文化赋予“新滋味”。在本期节目中,钱文忠教授也多次谈起民族命脉、民族力量,在《中华好故事》中展现的民族命脉是各个历史故事,一个不忘历史的民族才能有未来;民族力量则来自于每一个主讲人,他们对历史的坚持和发扬,以匠人情怀和无我之心守护着民族之魂,以各种形式传承民族文化。《中华好故事》在讲好中华故事的同时也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做历史文化的传递者和传颂者,邀请各行各业“文化发烧友”,分享关于中华文化的好故事,用不同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文化滋养。
说者有心,听者动情。《中华好故事》的舞台为讲述者和观众搭起一座桥梁,一起分享中华故事,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