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勤礼碑全文 颜真卿和《颜勤礼碑》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书法是一门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艺术家,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用笔、用墨、结构、布白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运动以表现情感和意蕴的艺术。

书法是一门具有哲学意味的艺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和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相通。书法中刚柔、虚实、大小、长短、粗细、枯润、浓淡、正欹等变化,生动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一、阴阳相生理论 阴和阳是一组反义词,可是它们却能统一、和谐的搭配在一起,产生美。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如果缺少阴和阳的其中一个,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古人云:“根本者,阴阳也。阴阳共存,相生相克。

” 好的书法家首先需要领悟阴阳,因为一个好字必须阴阳和谐。书法中的阴阳和谐之美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横细竖粗,撇细捺粗,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体现。因为一个好字,它中间的阴阳必定是共同存在的,并且搭配的很和谐。

做到了阴阳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做到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反之,如果一个字之中只有阳与刚而无阴与柔时那么它就失去了生机,以致于僵硬掉了。同样,如果一个字中只有阴与柔而无阳与刚时,那么字就失去了“骨”与“筋”,从而成了一团软泥或是一盘散沙。

以柔克刚,以刚扶柔这是阴阳统一、和谐的方法。 欧阳询在《传授诀》里写道:“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

”书法中的阴阳不仅仅指细与粗,柔与刚,还有快与慢,窄与宽,大与小。书圣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这里可以看出笔画与字的结合必定要适中,这也就是阴阳和谐。

阴阳的交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作书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要求“动如山河,静如山丘。”又如“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线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行美感目,神美成心。

做到阴阳统一、和谐,使书法艺术美妙无比。 二、“计白当黑”理论 “计白当黑”,作为中国书法结体及章法的一条金科玉律,是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提出的。它见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叙述自己学书经历时说:“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又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小仲左右如牝牡相得之意。”小仲,指与包世臣同时的书家阳湖黄乙生。

小仲主张:“书之道,妙在左右有牝牡相得之致,一字一画之工拙不计也。” 牝牡相得,意为对立统一、彼此和谐。说明“计白当黑”本质上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小仲主要指的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邓石如则强调笔画与空白之间的关系。

关于白、黑之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子。《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辞海》对此解释道:“意为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但要貌似蒙昧,以沉睡韬晦自处。

这是古代道家所谓'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显然,老子取的是白、黑的比喻意,借以阐述其处世哲学。但对白、黑这一对立物内在关系的揭示,以及所持知白守黑的观点,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书法是以黑白为主调的独特艺术,邓石如提出“计白以当黑”,是直接而巧妙地应和了老子的哲学观。

它抓住了书法艺术造型及布局的关键,有利于营造书法深邃而美妙的境界,显示出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布白有字之布白,行之布白,篇之布白。和谐则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而尤以黑、白之和谐为要。

书法形式靠黑、白共同完成,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也是黑、白的综合形象。只有黑或只有白固然不会有书法,黑、白失调也不是好的书法,难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但是,一般人往往只注意黑的线条,而忽略了白的空间,因而不能自觉地追求和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计白当黑”提醒并要求人们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统筹考虑,就为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提供了前提,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和谐有整齐的和谐与错落的和谐之分。王羲之《笔势论》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蒋和《书法正宗》云:“布白停匀,一气贯注。”均、匀,就是协调、和谐,而不是一律均等。有整齐,也有错落,且往往交织在一起,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

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刚柔相济理论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白居易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

. f% p0 O$ S j 中国书法艺术把人的情感、自然的节奏、点画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画运动都从属于表现情感。美在于整体的和谐。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书法的整体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单纯中见丰富。统一而无变化便成单调,变化而无统一则杂乱。书法的整体美不仅指书写本身(正文与落款),还包括篆刻与装裱。 四、“天人合一”理论 “书虽一艺,与性道相通”这里所说的“性”指人的心灵,“道”指自然中生命的运动。

中国书法表现了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如理性、情感、想象、感觉等。中国哲学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书法中刚柔动静变化,正是自然中生命运动的体现。

中国书法把自然和心灵融合在一起,可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 中国文化从根子上把人与自然相融,先秦两汉的“天人合一”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到了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发挥下,“天人合一”理论更加体系化,周密化,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

汉代蔡邕的《笔论》就从自然界各种事物形态的角度来探讨书法艺术美的本质。“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行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水火、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为之书矣。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风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神”;怀素在凝望暴风骤雨中触发了灵感,在笔端涌出“壮士拔剑,神采动人”的风采;蔡邕从别人粉刷墙壁中领悟到“飞白”;颜真卿从透雨的房屋中领悟“屋漏痕”,以及“锥画沙”、“印印泥”都是自然意态刺激的结果,大自然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的灵感之源。

造型艺术本来最不适合用来表现抽象哲理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却是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的。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佛学把精神作为第一性的思想,把精神作为世界本质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使书画家们更加普遍地强调主观作用,强调作品内在精神的意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主观审美意识的表现,当作艺术美产生的起点,是十分深刻的。

在佛学的启发下,“意境”在文学艺术界深入人心,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清境、意境”,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等观点。

意境说的发展使文人画得到迅猛的发展,而在宋元之际成了中国书画的主流。在书画论著中关于意境、神境、写境、造境、禅境等论说连篇累牍,其技法中的虚实、连断、枯润、疏密、黑白、让就等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创造上则出现了王维、郑虔、米芾、苏轼、黄庭坚、文同、梁楷、马远、夏圭、徐渭、石涛、朱耷等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书画名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一格。

书法的文化品位讲情理,也讲情性。

更强调的是文化意识。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是书家自身综合修养的体现,通姊妹艺术就能融会贯通,互相借鉴;深谙字理,可以自作诗文联语,体现字外功;精通哲学,能懂得怎样运用辩证法,小小一个汉字里包含了长短、粗细、大小、疏密、俯仰、向背、浓淡、收放、黑白、燥润、虚实、连断等多种矛盾,使书法作品于矛盾中求统一,于不和谐中求和谐。

漫步书林,中国书法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证实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其它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哲学的微言奥义,史学的深邃精密。

诗歌的一片天赖,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入静,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等,书法艺术都能兼收并容,从而丰富了自身。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和电子信息大潮的涌动中,书法艺术已完全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而它的艺术性也越来越不被青少年所理解,因此,重视书法艺术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写字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