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筷子李聪 “竹筷子”“嘬”出好味道
三年前,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吃服务社;三年后,服务社一举打入上海市场,入围“2009上海旅游美食节”农家特色菜展销,得到吃客的一致好评。说起成功创业的秘诀,李聪只给出了四个字:“闲不下来”。
事无巨细亲过问
职校烹饪班毕业,曾在餐饮单位锤炼厨艺,又手捧“高级中式烹调师”、“中级营养指导师”等资格证书,2006年底,李聪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在开业指导志愿专家的帮助下,从项目论证、选址到场地租赁等多方考虑,小李最终盘下了一家倒闭的小饭店,创办了小吃服务社。
尽管有交通便利、停车位充足、附近居民多等有利条件,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分得一杯羹,则并不容易,小李为此动足了脑筋。首先,要有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好名字。经茸城论坛美食版征名,小李为小店取名“竹筷子”——“竹”与上海话“嘬”相近,嘬筷子味道好,体现了平民意识;其次,价格定位为中低档次、大众化消费,薄利多销。
2007年初,“竹筷子”正式开张,由于菜价定位适中,农家菜特色鲜明,加上一些网友的宣传,生意不错。可李聪渐渐发现,来店里消费的都是些熟客,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新面孔呢?还得从“服务”上着手。
菜谱要常变常新,富有时令特色。为此,李聪既当老板又当厨师、采购员,推出的新菜都要亲自把关。自创的土灶煨腊笋要求肉质厚嫩,需经24小时涨泡、水煮,再小火煨24小时,李聪就守候灶边,累了让店员轮流看护。而在新菜上桌前,小李还要亲口品尝,“味道不好,宁可不上。”
远道取经,不时推出新花样等,使小店的人气越来越旺。老客带新客,如今,高峰时间来店里用餐一般还要预约。
有心吸纳下岗人员
眼见“竹筷子”规模逐步扩大,“古道热肠”的李聪不断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来服务社工作。附近社区的小王原先在厂里做操作工,企业关闭后小王失业。让他颇为意外的是,失业才两天,就接到了“竹筷子”的上岗邀请。“不会做没关系,可以从头学。”李聪的一句话打消了小王的顾虑,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在老厨师的带教下,小王切菜、配菜功夫见长,如今已是厨房里的“多面手”。
不仅如此,每周日,李聪还会准时来到阳光工场,为20多名残疾人传授食品雕刻技艺。看着用南瓜雕刻出的栩栩如生的金色凤凰,学员们都瞪大了眼睛。目前,一些残疾人已成为面包房里能干的食品雕刻师。
最近,李聪开始谋划利用“竹筷子”的品牌效应,成立连锁经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