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专访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展涛,1963年4月生,山东省兖州市人,1979年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87年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励基金,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5年任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副主任;199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96年12月起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0年7月22日起任山东大学校长。 大学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它必须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
——展涛 主持人:校长你好。欢迎你来到新华网“十六大”演播室。 校长, 听说你在学校设立了一个校长信箱,一年收到成百上千封学生的来信,你是有信必复,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而且和很多学生交上了朋友。
你说过一段话,说大学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它必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你就是从大学生最多、活力最多的地方来的,是学生头。这次你参加“十六大”,带来了什么有活力的对“十六大”的希望呢? 校长:能参加“十六大”我特别激动,特别是作为高等院校的代表,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是突飞猛进,我自己作为校长亲身经历这一段发展的历程,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它仍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非常美好的愿望,也是有十足的信心来到这里来聆听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来展望我们国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
主持人:你来以前有没有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对教育、对“十六大”的一些看法? 校长:我和学生的接触比较多,一个是通过校长信箱,再一个,我有空隙时间喜欢到教室里听上半堂课,或者到学生宿舍走一走。
我觉得现在的青年非常关注国家的发展,对“十六大”的召开是非常的关注,我们学生部作过一个调研,对“十六大”和对我们国家发展,学生们关注的程度怎样?具体的比例数字我记不太清了,我的印象是,90%的学生都把“十六大”放在他们最近一段时期最关注事情的第一位。
主持人:您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科教兴国怎么样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校长:我曾经用两句非常简单的话来表达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今天的高等教育,它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从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中国的大学所面临的课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的空间是非常多的。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之后,最近这10年左右,高等教育是突飞猛进。
比如说在办学的经费上,现在国外的大学,随着产业职能的逐渐显现,学生的收费也在逐渐的改革,我们这里也实施了。政府的拨款在很多国家趋于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大学的支持是在持续增长的,特别是我们985计划和211工程,“九五”期间实施,现在“十五”决定继续实施,这就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非常强有力政府上的、资金上的支持。
主持人:你作为校长算过这笔帐没有,山东大学的教育经费有多少? 校长:我们每年的预算在10亿人民币左右,香港的一些大学是25亿。
如果说20年前那是没法比的。2000年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现在的山东大学,现在我们的规模比较大了,大家看到了山东大学的教学环境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来到山东大学的人都有明显的感受。
我的一位老师在1986—1997年是山东大学的校长,那个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他曾经为能否按时为老师们发工资犯愁。今天单从经费上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整个学校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思路也不一样了,这就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个挑战在哪里?大学也面临着竞争,整个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总是认为大学自己培养的人就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只要发表了论文就是质量高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不符合今天社会发展现实的理念了? 主持人:江泽民同志说发展是第一要务。
大学未来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山东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构想和思路? 校长:山东大学在三个学校合并之后,我们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4万多人,其中在威海我们有个分校,有7000人,在济南我们有37000名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
山东大学这几年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规模上的扩张、规模上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标志。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是另一种标志,这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的。学校的合并,它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重大战略调整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觉得高校要持续、快速地发展,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刚刚起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让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
大学要转变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事情做了之后,大学发展的空间就无限制地扩大。我认为今天的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因为大学发展资源是无限的,大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校内的资源,更多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甚至是国外的资源。
再就是高校发展面临的机遇,现在发展的机遇非常大。另外一个大学自身发展的潜能是无限的,你把这种潜能和机遇加以把握和利用,学校才能快速地发展。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网友提了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朝哪几个方向努力? 校长:非常好,我作了校长之后就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今天的大学不能说考的分数高,他就是人才,这涉及到你评价的标准或者是观念的不同。
在过去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我培养的学生,我认为他是优秀的,社会对他的认为也是优秀的,他是几好学生,他的分数考得高。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首先你培养的人是不是高水平的,你要经得起社会需求和科研发展需要的考验。
所以山东大学成立以后,我们提出来具有自己特色的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有这么三句话:山东大学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人和人格得到高速发展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全面发展加上竞争力的人才,以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什么叫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罗列出一些具体的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说在全面发展上,山东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有文、理、工,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系统的科学思维,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我们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说要熟练的运用外语,特别是英语,熟练的运用你的技术,这是最基本的具有竞争力的要求,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我们强调团队精神,在发展个性的时候强调有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整个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前一阶段我们刚刚推出一个计划,叫做鼓励山东大学的学生具有三种经历,这三种经历也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提出的。 第一、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具备第二校园经历。前一段我们实行了一个计划,我们和国内的一些大学合作,互免学费,互免住宿费,交换本科生。
比如说,学生到武汉大学去学习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年,我们同时接受武汉大学的学生到山东大学来学习。我们有个目标,每年有500名,或者是更多的学生送到国内其他的学校去学习,叫做第二校园经历。
这对学生本身的视野和经历,他对社会的适应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接受几百名其他学校的学生到山东大学来学习,对山东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的活跃,以及对学生们思维观念等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这跟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相似。 校长:第二,我们推动海外学习经历。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自发到海外去学习,有的是大学学习了两年就走掉了,有的是学习完了走了。我们提出了有计划组织我们一部分学生到海外去学习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年,变学生的个体行为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作为一种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提出来,现在我们也在启动了。
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有韩语专业,学习韩语的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都搬到韩国去学习一个学期,这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韩语如果在母语国家的环境中呆过,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好的。就像我在德国学习德语,在德国学习和在中国学习完全不同。这个我们是希望绝大多数通过自费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和友好的学校实行学费减免。
我们提出一个目标,就是希望经过两三年,每年能送五百名甚至是更多的学生到世界各国的学校去学习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年的时间。 第三,社会实践经历,特别是鼓励和组织我们的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到社会实践基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这样一些做法,就是围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主持人:有网友问,你是搞数学教学的,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基础科学在教育当中的作用,你作为一位从事数学出身的校长,你觉得基础科学在高校中怎么样发挥最大的作用,具体工作中是怎么样做的? 校长:刚才我谈到大学的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面有一个矛盾,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还有一些长线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们理想的大学环境是,学者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传统的大学里面是这样的。尽管我们强调大学要为社会发展直接服务,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些特区,这些特区能保护或者说是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环境,让那些从事长线专业,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老师,能够潜心进行他们基于个人兴趣的理论研究,也只有这样一种研究,能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的时候也注意到这点,在学术的整个氛围当中,一方面我们强调应用学科,对他是比较近期的考核,但是对长线的基础研究,我们营造一种比较宽容和谐、有竞争压力的学术氛围。
国外有的学校就把良好的数学素养,或者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要求提出来。我没有把这一点作为山东大学的培养目标,但是我觉得在系统的科学思维性,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一个网友说,现在的高校扩招不断,你怎么理解:大学是大师的大学而不是大楼的大学? 校长:这个好像是大家的共识,清华大学的校长最早非常明确提出了这种观点。但是我注意到最近也有另外一种观念,比如说人民大学的校长,就说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而且要有大楼。
但是这两个我觉得并不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呼唤大师,我们要培养造就引进大师,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有良好的环境,离开了这些就很难造就出或者是吸引大师,这两者不是矛盾的,一个理想的大学既有大师又有大楼。
而且有一种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美丽的校园,也这是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持人:一位网友问,21世纪的大学校长是怎么样的? 校长:这也是经常困惑我的问题。
应该说原来传统型的大学校长和今天的大学校长应该有非常多的不同。江泽民同志对大学的管理者,特别是书记和管理者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做教育者而且要做政治家,我离这个要求差得很远,但是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学的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和政治家。
但是我理解,今天的教育家和过去的含义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大学现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学要与社会有非常广阔和紧密的联系,今天的大学校长他还要具有企业家的能力,因为今天的大学要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来拓展自己的广泛的空间,大学的管理不仅是学术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有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所以没有企业家的素质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
除了企业家以外他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原因是你要去筹款,要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你必须具有社会活动家的能力,当然在某些时候,你和国外的大学或者是研究机构打交道的时候,外交家的素质也是需要的,所有这些都是新的要求,但是我们别忘记了原来意义上的大学校长首先是一个学者,这个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核心的。
如果你自身不懂得学术,不理解学术,不能成为你学校里面学者的朋友,你不可能成为好的校长。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问,他说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学习很优秀,但前卫的思想很多,道德上、社会责任感上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你觉得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你自己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 校长: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人才培养第一条就说,要有责任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果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他没有一种责任心和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精神,那是失败的。你培养的人他掌握的知识很多,但不能为社会服务,没有这种责任心,应该说是失败的。
但是如何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一方面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我们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打交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提出在三种经历当中有一个社会实践经历,也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非常少,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有时候抱怨或者埋怨说,今天的孩子太少社会责任心,但是我觉得他们有很多的长处和优点,在很多关键的时刻,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还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一位网友问,大学提倡教育产业化,引起了一些争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校长:我是这样理解,高等教育它有产业的职能,但是大学绝对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我们把大学产业的职能充分发掘出来,是为了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为了让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更直接为社会进步所贡献,比如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们的专利和技术成果,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把它直接转化,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很可能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对社会有直接的贡献,但是利用产业化的职能,利用企业运作的机制就可以迅速地直接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这些何乐而不为呢? 主持人:一位海外留学生网友问,他说现在国内的学生很愿意出国,是因为国内的教学质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作为大学校长你怎样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校长: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水平上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有距离的,但是也不见得我们学生的水平比他们差多少,特别是本科生,比如像我们山东大学的学生,本科毕业到国外的大学继续学习和工作,他们有很好的发展,他们回忆的时候都谈到,在山东大学本科甚至读研究生期间的经历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不赞成学生到国外去。像我们提出来有计划有组织鼓励到海外学习,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能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甚至是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能够有很多的收益。
非常理想的是他们有海外的经历后回到中国来,把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和基地,当然他也可以到海外去。
我们现在有一些做得非常成功的年轻人,他们有一段国外的经历,但是他们把根扎在中国,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另外从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上来说,今天的中国也远远优于在一些外国发展的环境,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年轻的学者认识到,这几年我们有非常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到中国来,包括是回到山东大学。
主持人:山东大学吸引了不少的海外的留学生。 校长:我们的化工学院,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吸引了六七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当然我们为他们的回来营造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包括有工作的条件、有国家支持的专项的经费,包括在生活的待遇方面。
我个人觉得如果在五年前,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人才,甚至是邀请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到山东大学来定居或者是工作一段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学校整个实验的条件和生活的条件,无法为他们在这里成长提供一种环境,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吸引一些杰出的学者,甚至是吸引一些大师到我们这儿来工作的条件。
我们正在推动人才引进的计划,希望能有更多的海内外的学者们,要么到山东大学来发展,要么到我们这边来讲课,甚至是做一个星期的访问,各种方式我们都欢迎。
主持人:我想知道你对山东大学定下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这个目标? 校长:首先我想说我们山东籍的学者和年轻人都非常关心山东大学的发展,这一点令我十分感动,比如有一个海外校友会,原来是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后来他们自己延伸到欧洲,现在组成了一个山东大学的海外校友会,有非常多的校友。
前不久我们推出一个计划,实质性的聘请100位山东大学的校友作为我们的研究生导师,我们通过双导师的方式,比如说你是我们的校友,在国外的大学做得很成功,我们再找一个很年轻的教师和你一起来带我们的研究生,比如说带我,这样我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直接与你联系,我们同时邀请你在假期的时候到山东大学讲学,也可能你做得很好,你有一些研究经费,你可以邀请我,为我到你那里去学习一段时间提供条件。
这个计划得到海外校友会非常热烈的反响,我们自己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帮助学校来寻找和筛选最优秀的学生。设想一下,我们有100位杰出的校友为我们学校带山东大学的学生,这样学校发展的资源就增加了。
今年暑假的时候,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有不少国外名牌的大学校长来谈,其中谈到,校长的职责中有一条,你要为学校的发展确定一个目标,或者说发展的战略,这是校长非常关键的任务之一,我觉得这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教育不像一个企业,它很难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数量化的目标。
我个人认为要掌握一个平衡,我们在学科上也确定了一些重点,比如说材料学科、生物技术、数学物理等方面,我们作为目标的重点,在经费上有重点的支持。
大学的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为学校的发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管理的框架,营造一种好的浓郁的学术氛围,也可能在这种氛围之中,原来不是重点可能成为重点,他没有重点支持,但是可能成为学校的名牌学科。
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上,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要把山东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高等学府。在我们100周年校庆的时候,江泽民同志给我们亲笔题词: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给我们的定位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国内外知名是什么意思?它蕴含的一点一定要是开放式的,要是国际性的这样一个大学。
所以综合性我们是强调了,我提到学校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而这个潜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科综合性的优势,比如说文科和理科,理科和工科,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了一些学术沙龙,不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谈论,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可能你研究遇到了一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很难的问题,或者给我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领域,所以很多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
我们强调综合性是学校的资源优势如何挖掘出来。
强调研究性,也就是我们不是简单从事教学的大学,在我们学校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同样重要的,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但是科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先导,它是拉动学校上水平的,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而开放性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在这三句话当中,我强调开放性,我们提出来一个叫做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别的学校有没有这种提法,至少我们赋予它的含义是比较丰满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开放,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环境下,你如何来确定自己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这是观念上的开放。
另外是内部管理上的开放和创新,你也要与时俱进,怎么样适应竞争的需求,当然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是打开校门,走出校门的确是海阔天空。我们和企业可以合作,企业出资金在我们学校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比如说山东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每年他设立两个岗位,一个岗位一年的津贴可以有15万。
有的集团每年拿出几十万在山东大学设立特聘教授岗位。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我们双方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他为学校做这样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上帮助他们做事情。
我们提了几个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比较成功的是台湾的(红海集团?),现在在深圳那边做的很大,他一次捐给山东大学两千万,用作我们晶体材料的研发,他就是看中我们的技术,他就希望新的技术研发出来之后,能够比较优惠的首先提供给他,而对学校来说,这正好是发展的空间和资金的支持,鲁南制药厂为我们建立了一万多平米的药学研究大楼,他的条件也是一样的,你的新药研制出来的时候,首先以优惠的价格转化给他。
我觉得和企业的合作是非常广泛的,和清华、北大相比我们做的差得很多。每次和企业接触的时候,我都感觉到合作空间非常大,合作的领域非常多,大学从企业那里还可以学到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另外是校地合作,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我们可以全方位为他们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服务,学校也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我们在技术成果转化上,在政府的组织下和他们的企业签订合同。
学生的交换,作为校校合作,大学之间的合作,我个人觉得是一块处女地,原来我们关注不是太多,我们和武汉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时候,校长讲了一句话,这是开中国国内大学合作之先河。
再就是国际合作,和海外的合作。还有其他一些和媒体的合作,我们和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成立了山东大学大众新闻培训中心,利用双方的优势来培训一些高层次媒体的人才。通过这样一种合作的确使人感到今天的大学发展的空间太大了,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振奋的事,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一种新的理念出来,通过创新不断超越自身的观念,超越原来的条条框框,可以发展出更多人感觉到振奋的思想来。 主持人:非常感谢校长,今天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回顾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发展变化,最后我们请您用一句话表达您对“十六大”的期望。
校长: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庆典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想,我坚信这次“十六大”的召开将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好发展的环境,同时他也将帮助我们,或者是促使我们更多的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有更多观念上和思想上的创新,我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我们山东大学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