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电动汽车 凌云汽车(两轮电动汽车)创始人
2001年祝凌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工作5年后辞职。“希望有更多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他说,当时还不能叫“创业”,因为并没有明确的项目或目标,只能说选择做一个设计领域的自由职业者。
这些年,他在北京中关村“折腾”,设计了强光手电筒,制作了采用每分钟12000转喷气发动机的自行车,参与生产出国内领先的自平衡独轮电动车。
设计手电筒,实属偶然。2008年,他发现回家的最后一段路没有路灯,在购买、试用了各种强光手电筒后,决定自己设计制造“更完美的”。凭着机械设计的底子,他查阅资料,设计图纸,购买配件,联系加工,自己在家磨、挫、割、焊、粘……两个月后,当时业界最小的HID(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手电筒问世。网络论坛上,手电爱好者集资要求他批量生产。之后,二代、三代、四代陆续问世,并注册了商标,现在仍在销售。
有成功也有失败,收入仅能维持生活,但祝凌云的兴趣还是设计创造。从早期智能手机上的阅读软件,到手机设计者的专业讨论网站,一些“有意思的产品”即使没有太多商业价值,他同样倾注激情。成功了继续,失败了也继续。“在中关村有这样一批人,把创新创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
2010年前后,两轮电动自平衡车在国外流行。外国货价格高昂,能否生产出适合中国的产品?祝凌云和创业伙伴开始攻关。对于国外产品体积过于庞大,他们想出了绝妙的解决方案——独轮。两年半后,新产品上市,第一个月只卖出50多台,半年后增长到5000台,一个新市场被挖掘出来。
这次成功,让祝凌云想到,是否可以再进一步?“100多年前,英国曾经出现过两轮汽车原型,但当时的技术无法实现。而现在,电动技术、陀螺仪技术、自动平衡技术逐步成熟,科技让汽车可以不需要四个轮子了。”他注意到,城市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环境污染等,正要求汽车产业变革。
在北京亦庄一个仅8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4个人开始了互联网时代的“闭门造车”,零部件全部对外采购、定制。半年后,两轮电动车的第一款原型车站起来了,跑起来了,4个人兴奋地抱成一团。“这是第一步,证明了两轮电动车的驾驶可行性。下一步要解决零半径转弯、可插拔电池等难题。我们希望2016年中期生产出真正可实用的车,之后再争取产业化。”
目前,项目已经拿到了风险投资,团队人员在扩充,但祝凌云仍十分清醒。“创新创业一定会遭遇艰难险阻,会有失败的风险,无论是手电筒还是电动车。”他说,“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扎扎实实把产品做好,不让‘立足科技、实业报国’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