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王保国 王保国眼中的“新”派历程(上)
"新"派历程——回顾"新纪实摄影·新地形摄影·新彩色摄影"的发展过程。
他们的片子跟我们平常习惯接受的片子是不太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不是很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拍,他们拍这种片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包括到市场上的时候一卖就是十几万美金,为什么?理由在哪儿?这个事情有什么道理?
因为它叫"新"派,就是今天特别新潮的东西,它的发生距咱们今天实际上有30多年、40多年的过程,但是它所确定的摄影方向,它确定的摄影原则,今天我们的摄影师都还在遵守,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摄影师的一个先驱性东西,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它们的话,对今天的摄影,包括今后的摄影是有很大的借鉴性。
个人认为如果相对于摄影史来讲,它相当于摄影史的一个轴心年代。对摄影方面来讲,我觉得今天我们摄影遵循的原则什么时候创建的?实际上是奠定在50年代和60年代,50年代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就是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概念,第二个就是稍微晚于卡蒂埃·布列松,在1958年做的《人类一家》展览,这个展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遗产,就是摄影这事必须有人道主义在里面,一个摄影师必须关心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对人类有一种关心,你不能置身身外,这是50年代留下来的非常重要的遗产。
这两个东西的势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到了60年代、70年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这两个极为重要的东西为什么被很多摄影师给抛弃了?我不按这个轨道来做了,我成为叛逆者,这儿说的60年代,如果就时间概念上来讲,因为今天主要涉及的是美国摄影,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时间的概念,说1960年到1970年,不是这个概念,它更主要的是人文的划分。
就是说在美国大家所谈的一般涉及到60年代,基本上是从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伤,然后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它是指这一个年代,这里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塑造了今天的美国,导致了美国的转向,在摄影上,它样也是导致摄影转向的非常重要的时间段,我想我们有理由再把那个时代的摄影事情重新思考一下。
新纪实
第一个我想谈的就是新纪实。大家都知道新纪实是在1967年的时候,是美国的一个策展人,就是约翰·萨考夫斯基在现代艺术馆做了一个展览,就叫《新纪实》。首先,它为什么叫"新纪实"?为什么不叫"纪实"?这个"新纪实"名字的来源是因为这个是与约翰·萨考夫斯基本人的策展经历,与他当时遇到的摄影状况相联系的,因为根据我们一般的思维方式来讲,既然有新纪实的话,那么肯定也有一个旧纪实。
千真万确,在萨考夫斯基那个时候,它确实是存在一个旧纪实,因为当时萨考夫斯基他1961年开始接受美国现代艺术馆摄影部的主任,他前面是爱德华·施泰肯,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摄影家,他接任之后就想干几件大事,第一他就觉得美国的摄影史不清楚,我们比不过欧洲人,我们应该好好地整理一下。
然后他在整理美国摄影史的时候就发现1930年代,咱们都很熟悉的,就是农业安全局的那批摄影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南根那些人,今天我们一说起FSA来都觉得这太了不起了,每一个都是大师,但是在196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人就什么都不是,没有人拿他们当回事,大师里面更排不上,他们只不过就是一对资料扔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仓库里面而已,所以约翰·萨考夫斯基对这些东西做了认真的整理,然后他觉得这些人所做的纪实摄影代表了30年代美国人对于美国社会那种认识,代表了美国摄影师认为摄影应该是个什么东西,代表这样一种认识。
但是那种认识是属于旧纪实,因为那些摄影师拍的东西被当做是一种宣传品,都是宣传的照片,因为FSA这些摄影师的钱是由美国政府来出的,美国过于欺人,让他们去拍这些片子,然后在报纸上、媒体上广泛地发表,来劝说美国的民众支持美国政府的政策,所以在美国人那儿是宣传品,这些人的东西都是不可信的,但是一定要对它保持怀疑,这是美国人当时对FSA的一个态度,他觉得这些东西是属于过去的年代,是旧纪实。
所以当他看了旧纪实的东西之后,然后他做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当时不算是很轰动,提的人很少,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到今天我们能够理解FSA那批人与他做的这个展览有极大的关系,他等于把这批人从历史的老仓库里给拿出来,说看这儿有一批人,实际上是非常厉害的,我们这些人都接受了,这些大师的地位实际上是从1960年代萨考夫斯基做的旧纪实摄影的那个展览得来的,我们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从那儿来的。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今天拍的片子,我们很难想象今天马上拍了以后就立即出名,人们就能认识到它的价值,真不是这样的,FSA那些东西今天看起来很棒,但是在仓库里面一放就是30多年,没有人理它,而且很多今年名外天下的摄影大师级人物都有这样的历程,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雅格布·里斯,提起纪实摄影来谁都知道它,1890年代拍了美国的另一半人,就是很多的移民到了纽约之后,花5个美分租一张床睡在一个大集体仓库里面,到处都是人,当时的片子发了以后是有轰动的,但是当时的报纸没有很好的印刷术,你那片子一看都是一塌糊涂的,所以大家根本都不把那个东西当做一回事,再加上是玻璃板,所以在仓库里面一扔就是30年,一直到1920年代末的时候,才有人发现了这批玻璃板,买下来,然后拿出来一看,哇,雅格布·里斯真的很棒,然后就把它收藏起来了,作为美国的一种文化遗产。
再比如说刘易斯·海因,大家也都很熟悉的,他拍的30年代的童工,关于童工做的一些工作,他说美国大量的工厂雇佣那种十几岁的,甚至七八岁的孩子,在一种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到处都是脏水,吃得又差,当时影响很大,但是一扔也是30多年,没有人理他,到了50年代末的时候才被人发现,然后又整理出来。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拍照片,不仅仅是为了这一刻对这个题材有兴趣,或者看这个场景好玩,我按快门很舒服,我释放一下,如果我们做稍微严肃的东西是要时间的发酵,30年以后可能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这部片子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