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林的徒弟 北路梆子艺术家李万林夫妇退休收徒
5月20日上午,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李万林、任建华在太原举行收徒仪式,詹丽华、郝建东等11位才俊拜入师门。从艺近60年来,二人为提携青年、培养后继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梨园内外传为佳话。
5月21日下午,本网记者对李万林、任建华夫妇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讲述最初学习中路梆子、中途改学北路梆子,从“杂交高粱”到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再到传承人的艰辛历程。
艰辛学艺舞台崭露头角 收获爱情夫妻唱响梨园
1938年,李万林出生于山西省兴县城关镇。14岁时,酷爱表演的他进入兴县剧团,开始学习中路梆子,师从董翠珍(艺名十七生)不过二年,主演的《告御状》等梆子戏便一炮而红,被人称为“十六红”。任建华比李万林小8岁,1960年进入剧团后拜郑玉凤为师,主攻青衣,常常和李万林在舞台上演夫妻。
李万林、任建华演示戏曲演员应具备的“四功五法” 本网记者 白云飞/摄
“我演县令,她就演县令太太;我演丞相,她就演老夫人;我演皇帝,她就演皇后。只有演杨家将时,我演的是杨六郎,她演的是佘太君,我得叫她妈。”李万林幽默地说,他和任建华常常在唱功、做功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最终把舞台上的夫妻关系“延续”到了生活中,1964年,他们喜结良缘。
中国戏曲是门综合艺术,是集歌唱、舞蹈、武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于一身,展现在舞台上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戏曲演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四功(唱、念、做、打)”和娴熟的“五法(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才能塑造鲜活的舞台人物。这一点,李万林和任建华当时也不例外。
说起最初学艺时的艰辛,李万林说,当时师父要求很严格。每天早晨五点多,别人还在睡梦中,他们就要起床练功了,日复一日,不避寒暑。
“老师把我们带到一个避风的地方练声。为了使小肚子底气更足,起床后我们要憋着小便练习。”李万林说,老师要求大家每人嘴里含着一口水,对着墙壁喷出去。随后,学员们对着墙壁湿润的地方由低到高、由慢到快把嗓子练开后,开始练习念白(道白)。“也就是练嘴皮子,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了掌握技巧,学员们进行大量练习,学会灵活运用口腔、头腔、胸腔等发音。
练声结束后,学员们还要“耗腿”,即通过训练拉长腿部肌肉和韧带。“疼得龇牙咧嘴,汗珠子啪啪落在地上,也不敢吭声,咬牙坚持着。”此外,还要练身段、走台步、学手势、拉三膀等。“扮演角色不同,姿态动作不同。比如说旦角,要唱不露齿、行不露足。”任建华边说,便练起了台步,步法轻盈,优美飘逸,犹如微风拂柳。
“入团时,我们都只有十来岁,边学习边在台上跑龙套,演些小兵小卒、丫鬟之类的无名角色。”任建华介绍,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游刃自如地发挥自身能力,入团两年之后,他们开始成为剧团主演,三年左右则成为台柱子。
虽说每天的练功、演出需要起五更睡半夜,吃饭没个点,也无暇照顾陆续出生的三个孩子,只能请奶妈喂养,但热爱戏剧艺术的李万林、任建华夫妇还是乐在其中,享受着全身心投入演出、被观众热爱的快乐。
转学北路梆子艰难适应 “杂交高粱”闯出一条新路
就在夫妻二人游刃有余地从事着中路梆子演出时,1970年,在北路梆子的发展陷入困境、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下,李万林、任建华夫妇被调往忻县(当时尚未称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团,改唱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唱腔为七声音阶,比中路梆子高一个半音阶,其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结合使用,只有个别嗓音特别好的演员才能用真嗓演唱。李万林、任建华夫妇二人的嗓音条件虽然都不错,常被人评为“金嗓子”,但剧种的改变造成了唱腔、唱法的极大改变。
“就如同改行一样。让你放下一种得心应手的技艺,学习一门新的技艺,我们必须从零开始学习。”李万林说,地方戏有其独特的韵味,就像北京人说话是京腔,四川人说话是川味儿,二人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忻州学习北路梆子,无论是喊嗓子、练发声都没有那种韵味。
二人调至忻州,本是肩负着振兴北路梆子的重任来的,但学习和适应的艰难让他们感觉痛苦。一开始,他们接到演《红灯记》、《白毛女》等样板戏的任务,演出时却常被观众喝倒彩,还被人戏谑为“杂交高粱”。这个带有讽刺意味儿的称呼没有让他们打退堂鼓,却激发了他们勤学苦练、提升技艺的干劲。
“每天早上五点不到,我们已经在城墙下练嗓子了。”夫妻二人的努力被附近百姓看在眼里,他们常被打趣:你们两口子还要把我们这儿的城墙吼塌呢!
二人就这样边演戏边学习边钻研,1974年,他们的唱法终于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1979年,李万林主演的《续范亭》获省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表演奖;1980年,他在与贾桂林联袂演出的《金水桥》中饰李世民,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全国发行,并获山西省彩色优秀影片《天龙》奖。1982年,他主演《血手印、行路》获省中青年贡奖……他多次进京演出,先后受到华国锋、李先念、李瑞环、薄一波、姬鹏飞、杨成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任建华在事业上也成绩斐然,她主演的《断桥》获1982年山西省优秀戏曲好唱段第一名,《五台县令》获1987年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配角金牌奖,《哭坟》获1993年山西省戏曲杏花奖唱腔设计奖,《王宝钏·拜寿》一折获1995年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一等奖……
李万林在北路梆子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在艺术上继承了第一代表演艺术家冯金泉(十六红)、孔丽珍(玉梅红)、高玉贵(九岁红)的艺术风格特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并不断探索,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万林腔”,形成了新的流派唱腔。他的唱腔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北路梆子声腔艺术,而且为提高整个北路梆子艺术水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主演的《血手印》、《穆柯寨》、《画龙点睛》、《金水桥》已成为北路梆子经典剧目,被后学者仿唱、仿学,至今保留演出。著名戏剧评论家刘乃崇、蒋健兰称其为“北路梆子头牌须生”。
大胆起用新人注重传承 退而不休时时呕心沥血
1998年,李万林、任建华夫妇从自己热爱的北路梆子舞台上退休,但从未放弃事业的传承。他们一直通过传、帮、带,给予青年演员多实践、多锻炼、多演出的机会。
李万林、任建华对年轻演员传帮带 本网记者 白云飞/摄
如在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中,李万林饰演李世民,让青年小生演员成凤英饰演马周,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他身体力行,不断提携成凤英。为了支持成凤英摘取“梅花奖”,他毅然把李世民改为小生,自己从戏里退出来,让成凤英担纲主演,从唱腔到戏路悉心传授,终于使成凤英以《画龙点睛》夺得了中国戏剧第十四届“梅花奖”。成凤英摘“梅”之后深情地说:“过去有句话,宁让十亩地,不让一出戏,……没有李老师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李剑锋2008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 资料图
曾荣获“杏花奖”、“红梅奖”、中国戏剧最高奖“小戏小品大赛”第一名及唯一一名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众多奖项的青年演员詹丽华说,1986年她从忻州艺校毕业后,李万林、任建华就一直对她及其他年轻演员认真扶持、大胆启用。“1987年,有个振兴北路梆子调演的机会,老师帮我排了《拾玉镯》这出戏,我第一次获得了主角金牌奖,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奠定了我此后演出的基础。”
詹丽华说,戏剧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李万林、任建华两位老师一直从做人和唱戏两方面给他们影响。“退休后,二老本可安享晚年,却常挂念我们,常把我们叫到家里,义务指导我们的动作、唱腔等,还常常留我们在家里吃饭。”
1994年出生的李剑锋从小酷爱戏曲艺术,后与李万林学习北路梆子,主攻须生,2008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后来担心演戏收入低、难以保障生存,决定去参军。李万林、任建华夫妇知道后很痛惜,一直做他的思想工作,使其放弃了弃戏从军的想法,为北路梆子挽救了一棵好苗子。
古老剧种面临残酷市场 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李万林、任建华夫妇虽然非常注重北路梆子的传承,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北路梆子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代拉开了距离,那种万人争睹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李万林、任建华为北路梆子前景担忧 本网记者 白云飞/摄
“忻州属于贫困地区,下乡演出票价很难提上去,自收自支的状况难以维持北路梆子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建设(灯光、布景、音乐)等方面的支出。”李万林、任建华夫妇忧心忡忡地说,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演员们不得不到社会上四处揽活挣钱,“就是去红白喜事上唱一段,挣点买米买面的钱。”有的则干脆改行,如李万林、任建华的3个孩子,虽然都是戏曲专业科班毕业,但无一人从事该行业。
对于北路梆子演员的生存现状,詹丽华说,前一段时间,她得知,某北路梆子剧团一直拖欠工资,把3个月工资合起来发时,最多的一个领了800元,最少的一个三个月工资不够交社保,还倒贴八块钱,“大家感叹活得不如乞丐。”
“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北路梆子演员,哪有时间去做艺术研究和专业提升?”李万林说,北路梆子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如中路梆子、蒲州梆子等都有好几百个剧团,而北路梆子不足十个剧团,演员仅300余人,如果不进行抢救和保护,10年后该剧种可能消亡。
詹丽华演出中 资料图
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2011年,朔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朔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剧团乐队、演员,詹丽华被特聘为剧团团长。
“这么多年来,二老带出了很多中青年优秀演员,但这次是正式收徒。”詹丽华说,北路梆子现已进入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期,此次收徒,意味着李万林、任建华二老要担任起抢救剧种、传承北路梆子、挖掘人才的重任。目前,朔州团的演员年龄较小,没看过北路梆子名家的演唱,要继承北路梆子的衣钵,就需要把二老请过去传经送宝,一招一式地教授,让演员们一板一眼地学习。
在5月20日的李万林、任建华收徒仪式上,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剧协副主席王爱爱语重心长地说:“今天你们收徒了,10年后,就看徒弟们的表现了,看看他们是否达到了二位在做人和演戏上的崇高境界。”原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赵凤祥则说:“收徒,意味着从零开始,师父要担当重任,从零开始教起;徒弟要做人学艺,从零学起,共同把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发扬光大。”
对此殷殷期望,李万林、任建华夫妇满怀深情说:“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无论有多难,我们也一定要把北路梆子这面旗帜传到下一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