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无能无助无奈的兄弟 ——明熹宗朱由校与明思宗朱由检!
三 朱由检当皇帝时17岁,他在明史上被称为思宗,但因为其年号为崇祯,所以后人一般都称他为崇祯皇帝,反倒没几人知道思宗一说。 这朱由检与他哥哥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他不爱好木工活,甚至也不好色,对宫中的美女没多大兴趣,他是那种立志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
上台不久,他就开始着手惩治魏忠贤一伙,他消弱魏的势力,先是对冷落这个原来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后又命令他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去年祖坟。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一去,走到半路上就自杀身亡;之后崇祯帝又下令处死了那个祸乱后宫的客氏,并为当年被迫害致死的那些忠良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这位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想着在他手上重振朝纲,使大明王朝走上健康的轨道,然而他的一切的努力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大形势已经使他无能为力,内有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外有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在不断的扰乱攻击,整个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任谁在位也能以将这辆破车拉回正常的轨道之上。
而另一方面,朱由检自身的能力有限,他驾驭不了那种复杂多变的局面,既不识人,也不会用人,还疑神疑鬼,缺乏果敢的决断力。他虽然清除了魏忠贤一伙,可又开始重用另外一批太监,自以为手中有兵有权的大臣大将们可能不会老老实实地听他的话,只有用太监才可放心。
由于他的这一决策,后宫中太监不但数量急增,而且那些家伙还各自培植势力,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大胆妄为。 在辽东形势危急之时,崇祯在众臣极力推荐下,起用足智多谋的广东人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去前线督师。
袁到辽东后,坚壁清野,严密布防,使后金统帅皇太极一愁莫展,攻势陷入停顿。为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一招阴毒的办法:利用反间计让崇祯帝上当。皇太极一面绕过袁崇焕的防线,从蒙古向南发起进攻,一面又派了许多密探到北京去散布流言蜚语,说袁拥兵自重,暗中与皇太极勾结,有造反的迹象。
为了让朱由检彻底相信袁崇焕是真的叛变,皇太极又故意对手下人讲要与袁有密约,让一个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然而又有意使那个太监逃跑回去报告于皇帝。
不明是非的朱由检信以为真,不问青红皂白就宣布袁崇焕通敌叛国,将其逮捕下狱,后凌迟而死,更可悲的是当时北京城里的大多数人都因受了当局的左右,竟然都认为袁崇焕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就是该死,甚至有不少人向袁吐口水,还想吃袁的肉。
在没有公开的舆论环境的社会中,普通民众没有渠道了解上层的更多东西,他们往往也必然受着官方观点的左右,上面说某人好,大家都以为他肯定是好,上面说某人坏,大家就感到那人肯定是坏了。
袁崇焕的悲剧也正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下。处死了袁崇焕,朱由检又任命熊文灿为兵部尚书,让他带兵去镇压张献忠的起义军。熊这人也是有本事的,他很快逼迫张投降归顺,可令他想不到的是张是一个反复多变的人,投降不久又再度反叛朝廷,而朱皇帝听到张献忠再次起义后,就把怒火撒到了熊文灿身上,又把他抓起来处死了。
大明王朝危机四伏,张献忠的起义军未能有效镇压下去,李自成的军队更为凶猛杀来,更可怕的是关外满族人的攻势无法阻挡,蓟辽总督洪承畴抵挡不了清军的攻势投降了,战略要地锦州失守了,情况是越来越糟。
1644年,那是崇祯的十七年,这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后挥军东进。
3月初,李自成的大军由居庸关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城,朝中大臣一个个惊惶失措,都忙着逃跑,寻着自己的活路,哪有管他大明的未来?3月17日,李自成进攻平则、彰义等门,明军城外三大营的军队都溃降,城内守军也因长期缺饷,而不肯卖命。
3月18日,李闯王派一位投降的太监去见崇祯皇帝,要他逊位,朱由检这时很是硬气,愤怒表示决不投降。但他明白大势已去,回到宫中对要宫女们各自离去,然后对皇后说:“大事去矣”,令她自杀,又命郑贵妃自尽。
之后召15岁的大女儿安乐公主,对她说:“尔何生我家!”说完挥刀砍向公主,伤其左臂。这个公主就是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所说的韦小宝的师傅九难。
做完这一些,朱由检又叫来太监王承恩,与他对饮三杯酒,起身换装到了景山,上吊自尽。这个当了17年皇帝的朱由检挂在树上,身着蓝衣,乱发遮面,光着左脚,衣前写着一行字:我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去掉冠冕,以发覆面。
时年35岁。在那样无助无奈的时刻,朱由检感叹他的女儿为什么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可他的内心深处何曾不同样为自己而感叹而悲哀呢?生在帝王之家,有他风光无限的时候,然而到了这样的关头,他或许感到不如生在百姓之家吧?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如同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