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式常的女儿最新消息】达式常资料
电视剧《代号利剑》(马跃 张恒 达式常 李爱军)片段,精彩内容:达式常(1940.9.26-),身高183米,祖籍江苏南京,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82年度长影电影“小百花”最佳影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达式常出生于上海市区的一个普通回族家庭。解放前父亲因病失业,家里有兄弟姐妹12人,他排行老九,家中的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的肩上,所以家境非常贫困。但幼年时代的他除了喜欢打篮球,更爱听电台播送的电影故事、看电影,也特别欣赏电影演员的诗歌朗诵。
解放初,他就读于上海市南京区敦化小学(后改名回民小学),1953年,考入格致中学,初中毕业后,入大同中学高中部学习,读了一年,又转到回民中学,直至1959年毕业。这三所中学,学生的课余文娱活动都搞得比较出色,逢年过节有文娱会演。达式常回忆起那段生活时,留恋他说道:“那时,当高班同学演出表演唱《大渡河》时,那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就如真的横在我眼前一般;而他们演出的诗朗诵剧《丹娘》,更是感染着我的心。
当丹娘被审讯拷打的身影映在台前的一块白布上时,我的热血直往上冒,我真想冲上去夺下法西斯手中的鞭子……”在大班同学演出的节目的熏陶下,他那颗具有艺术天赋的种子,开始萌发了。他也积极地参加了这个学生演出队伍。
使达式常真正与电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恰恰还是电影艺术本身。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特别喜欢看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悲惨命运,使他泣不成声;《钢铁战士》、《董存瑞》中的英雄战士,使他激动万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赵丹、白杨等一代明星的演技,使他惊叹不已。他立志也要成为一个陶冶人们灵魂的人民演员。
达式常从小就有这样的脾气:凡是他认定了要干的事,他会拼命去干!没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他就一部又一部、一遍又一遍地去看电影,去模仿影片中那些名演员的表演。达式常的家一贫如洗,他是靠吃救济米长大,靠助学金读书的,没有条件看电影,他就自己想方设法地去创造条件——常到有收音机的邻居家里,恳求他们让他收听电影录音的剪辑和电台的朗诵。
他怕人家讨厌,总把收音机的音量开得很轻,把自己的耳朵贴在喇叭前听。他还利用课余、假日,去干些零活赚几个钱,除补贴家用外,全部花在看电影上。他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看一部影片,回家总要反复琢磨、模仿,还从图书馆借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关表演的论著,对照着啃读,读懂一点,就引用一点。
1959年的夏天,达式常高中毕业后,很顺利地考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表演系,师从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张骏祥、凌之浩。达式常在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时,十分刻苦、勤奋。每天早上练功,他总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他反复琢磨着老师教的每一堂课,认真地排练每一个小品;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训练,尤其注重演出实践。
在短短的三年大专生活中,他演过独幕话剧《一条红线》中的将军、大型多幕话剧《万水千山》中的赵营长、《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战斗的青春》中的叛徒等不同类型的角色,还参加了短故事片《养猪姑娘》的怕摄。毕业公演时,他在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中,成功地扮演了小丑一角,得到了观众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称赞。电影明星赵丹看完演出后,握着达式常的手直说:“功夫不错,功夫不错!”
1962年全体师生照中的达式常与王文皓,1962年8月,达式常以全五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同年9月,达式常进入海燕电影制片厂(后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达式常一到电影厂后,就参加了影片《兄妹探宝》的拍摄。分配他演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但他演得很认真,得到了摄制组的好评。以后,他参加了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年青的一代》的舞台演出,担任林育生的日角。1964年,《年青的一代》要拍电影,导演选中他饰林育生。
达式常清楚,自己与这个角色差距较大:林育生生活较优裕,他在母亲面前要耍娇,他害怕勘察队的艰苦生活,直至造假证明,做出不光彩的事来。达式常对这些都不熟悉;另外,展览馆辩论,家里读遗书等戏,都得有一定的功力才能演好。但达式常有勇气去塑造这一人物!
他随着摄制组到勘察队去体验生活,去南京雨花台瞻仰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导演的指导下,达式常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角色,一场又一场地排戏。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达式常终于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林育生的形象,把林育生这个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转化过程表现得较为细腻和真实,尤其是读遗书一场戏,感情真切,打动了观众的心。《年青的一代》这部影片,让达式常在演员道路上跨出了第一个大步子。
1965年,达式常在影片《柜台》中饰演主角周金山,这个先进营业员的形象与林育生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充分理解这个角色的基础上,演得朴实无华,可亲可信。正当达式常在演员的道路上迈开双脚,顺利地大步前进时,“文革”开始了。他整整中止了八年的银幕生活。
1973年,达式常又重上银幕,在重拍的《年青的一代》中再次成功扮演了林育生这一角色。1974年,达式常加入中国共产党。《春苗》剧照1975年,达式常在影片《春苗》中扮演医生方明。
同年,还到宁波鄞江参加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工作,饰演剧中的主角——粮食采购队队长田文中。这是达式常第一次演兵,为了学会骑马,演好这个角色,他曾多次从烈性马背上摔下,跌的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但第二天咬着牙关照样排戏。
为了演好田文中这一角色,他就有意识地掌握电影的特性来加强自己的表演能力。他根据田文中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在拍摄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时,十分注意面部表情、眼神的运用,有的戏,整场没有一句话,都是靠眼神来表演的。《难忘的战斗》上映后获得巨大的成功,达式常成了人们的迷恋和崇拜;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观看后都掉下了热泪……。
1976年,达式常在影片《新风歌》中扮演农民落后分子李长水。
(左起:唐国强、斯琴高娃、达式常、张瑜)
“文革”后,达式常进入了电影表演创作的黄金时期,四年共拍了五部戏,并且都担任了主角。
1977年,达式常应北影之邀在《万里征途》中饰演汽车司机常大进。片中有一个盘山道上定点停车的镜头,拍摄时有一定的危险性。达式常驾驶的车,一个前轮已滚到了悬崖边,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地去拍这场戏。
1978年,达式常在《东港谍影》中饰演公安战士钟垒。
1979年,达式常在拍摄《曙光》(饰红军独立师师长岳明华)时,他对自己的表演艺术又作了新的探索,努力摆脱那种故作英雄状的模式化的表演,从当时的特定环境、特定的斗争生活出发,着力挖掘角色思想感情的深度,加以真切地表现,把这个角色演得激昂而又深沉。
一些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对达式常在该片中的表演,评价较高,认为他在不少镜头里,能把角色当时当地所迸发的一瞬间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岳旺华这一角色的塑造成功,应该说是达式常表演艺术上的又一突破。
1980年,达式常应北影之邀在《他们在相爱》中饰陈战。
同年,他又在《燕归来》中饰演林汉华,再次显示了达式常在电影表演艺术上的成熟。林汉华是个内心感情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年龄跨度又大,但他还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
1982年,达式常应邀去长影参加《人到中年》的拍摄,饰演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在表演上又有较大的突破,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典型,获得观众的好评。
1984年,达式常出演影片《谭翤同》,他炉火纯青般的精湛演技深深地征服了广大观众,正像电影明星王心刚所说的“达式常把谭嗣同给演活了。”
此后,达式常又先后参加了《车祸轶事》(1984)、《直奉大战》;《T省的八四、八五年》(1986)、《书剑恩仇录》(1987)、《地狱·天堂》(1989)、《站直了别趴下》(1992)、《画魂》;《第一诱惑》(1994)、《上海故事》;《生命如歌》(1997)等影片的拍摄。另外,他还参加了多部电视剧的拍摄。
达式常不但演技精湛,也曾经做过电视剧配音工作;在80年代还演播了一些长篇小说,比较知名的有《第二次握手》;另外,他朗诵的功底非常深厚,而且他的声音那么富有磁性,听他朗诵简直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左起:姚锡娟、朱曼芳、达式常、杜熊文、丁铁宝)
达式常常说:“我感到戏越演越难了。如果总是以老一套、老面孔去与观众见面,自己没有长进,观众也会腻的。”是的,在艺术实践中,他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总是不停顿地去攀登高峰。
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努力去创造各种类型的角色。起先,有人说他的脸型和气质,只能演演谈情说爱的小知识分子。他不服。果然,后来他先后演了公安人员、团长、师长、司机、较为年长的知识分子等各种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的角色,其表演的从容、传神、细腻,善于挖掘人物情感世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出演将军角色
进入1990年代,达式常依旧不停地在进行艺术实践,曾在大型电视晚会和大型艺术活动中,以其英俊潇洒,朴素,真挚的演员本色,将晚会主持的有声有色,继续散发着一个电影演员所要放射的光辉。
达式常爱人王文皓,与其是电影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她性格比较内向、文静,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失去父母,是由哥嫂把她带大并负担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哥嫂子女多,负担很重,对她照顾当然也有一定的困难,何况她又是经常生病,所以她不愿多回家打扰哥嫂。
星期天别的同学都回家去,她大都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留在宿舍里,有时也到校门口传达室去翻阅新寄来的杂志和画报。而达式常也因家中住房挤,常躲在学校里整理学习笔记,或是挤出点时间看看画报杂志之类。他们碰到一处海阔天空谈论艺术和人生,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也许这就是他们能共同战胜清贫家境的精神力量吧!
不幸的是,王文皓声带坏了,不久又因病休学一年。达式常把这位在上海无亲无朋的农村姑娘当作自己的亲姐妹,在生活上细心地照顾她,分担她由于事业上的挫折而带来的忧伤,就这样两颗心熔合在一起了,他们由友谊而产生了爱情。
1962年,达式常从电影专科学校毕业,进了海燕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第二年王文皓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担任电影文学剧本的编辑工作。他们刚刚走向生活,就面对着强大的压力。有人对达式常说:“你是个很有前途的演员,王文皓身体很差,不能当演员,对你的事业不会有帮助,何必背这个包袱?”有人也对王文皓说:“达式常一平如洗,而你的身体需要调养,最好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爱人,何必自讨苦吃?”他们却毫不动摇。
1966年9月25日,领导上分配给他们一间6.8平方米的小屋,他俩欣喜若狂,开始布置新房。全部家俱只有一张床,一张方桌,一把椅子,加起来才十二条腿。他们把各自的铺盖从集体宿舍搬进了新房,床上唯一能够称得上新的,是朋友送的一对枕套。
几天后的10月1日,他们结婚了。由于准备得匆忙,他们连烧饭的炉子和锅碗瓢盆都没买齐。新婚那天,只好买了-大包挂面,下了两碗阳春面,加上一盘酱菜罗卜干,达式常诙谐地说:我们这婚宴的名称叫同甘共苦,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1971年,王文皓怀孕难产,在农村体验生活的达式常匆匆赶回,她已经快要做剖腹产手术了,女儿达秧生下来,王文皓的身体更加虚弱,并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孩子一病,王文皓的担子更加重了。往往是孩子的病好了,她却拖垮了。一提到这些,达式常就觉得内疚。“我的一切都亏了她,为了我和孩子,她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1980年代后期,达式常夫妇搬进了上影厂在复兴西路的小楼房新居,尽管面积不大,但房屋结构小巧玲珑、雅致而别具风格。2001年达式常夫妇搬到浦东,是43层的高层楼,复式结构的房子。
达式常夫妇一生就育有达秧一个孩子,达秧是MBA毕业的,现如今在美国定居。
几十年的演艺生涯,达式常获奖很多:
1981年因电影《燕归来》,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在第二届《文汇》电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影片《燕归来》);
1984年因在电视剧《走进暴风雨》扮贺达,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男主角奖;
1985年度长影电影第七届小百花奖中获优秀故事片男主角奖(影片《谭嗣同》);
1986年因在日本电视剧《蔷薇海峡》为男主角川岛俊夫配音,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音演员奖;
1987年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电影优秀表演奖;
1987年获文汇、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1976-1986电影奖》“最佳男演员”;
1987年凭借电影《T省的八四、八五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1987年凭借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入围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是内地第一位男演员提名影帝;
1988年获佛山杯中国影视十大明星奖。
1994年获宝钢高雅艺术奖;
1995年入选由广电部电影局、新华出版社、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1905-1995中华影星》。
在CCTV“流金岁月”节目里,曾这样评价达式常:“他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银幕上最潇洒、倜傥的英俊小生,他在《年轻的一代》进行《难忘的战斗》,在《东港谍影》中迎来胜利的《曙光》,他明亮而无所畏惧的眼神曾经点亮一代年青人的青春时光,他外在的挺拔、俊逸,让观众的目光不肯挪移,他内在的坚倔、内敛,则让他的魅力真正延延伸展。
仅八十年代的他已经能在《燕归来》、《他们在相爱》、《人到中年》等影片中,从容、细腻地建立起属于他的人物情感世界,真正实现了从银幕大众情人到实力影人的完美突破。尽管在金鸡奖的评选上数次抱撼而归,但是《燕归来》为他赢得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殊荣,他就是——达式常。”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对一个演员有这么高的评价,可见达式常在电影界和观众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尽管如此,达式常却在电影百年中国百名影星评选中意外出局。这位共和国电影史上少有的儒雅隽永、风度翩翩,并在“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观众奉献诸多精品,且获得过电影百花奖的男演员未能入选!的确令人遗憾!不得不让人质疑评选的权威性……。
但如今,达式常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时间之刀已在他的脸上无情地刻下岁月的沧桑,但他儒雅的气质依旧,富于磁性的嗓音依旧,谦逊的风采依旧……,让我们不时回想起这位“文革”后期中国电影的风云人物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