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冬青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沙冬青的功效与作用_沙冬青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沙冬青是渐危种药材,为伞形科,为常绿超旱生植物.荒漠地区十分珍贵的孑遗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那么沙冬青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沙冬青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沙冬青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来源]为豆科植物沙冬青的茎叶. [植物形态]沙冬青 常绿灌木.小枝密生平贴短柔毛.掌状三出复叶,少有单叶;小叶菱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3.8厘米,宽6-20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微凹.基部楔形,两面密生白色绵毛;叶柄长5-10毫米:托叶小,与叶柄连合而抱茎.总

沙冬青是渐危种药材,为伞形科,为常绿超旱生植物。荒漠地区十分珍贵的孑遗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那么沙冬青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沙冬青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了解一下沙冬青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来源】为豆科植物沙冬青的茎叶。

【植物形态】沙冬青 常绿灌木。小枝密生平贴短柔毛。掌状三出复叶,少有单叶;小叶菱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3.8厘米,宽6~20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微凹、基部楔形,两面密生白色绵毛;叶柄长5~10毫米:托叶小,与叶柄连合而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密生;苞片卵形,有白色短柔毛;萼筒状,疏生柔毛;花冠黄色。荚果扁平,长椭圆形,无毛。种子肾形。 生于沙丘、山坡、河边。分布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

【采集】随采随用。

【性味】有毒。

属于活血药, 祛风除湿,舒筋散瘀。主治冻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痛。

沙冬青为豆科、沙冬青属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上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在中国仅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有少量分布,形成极其孤立的植物群落,是新疆境内仅有的一种常绿阔叶灌木树种,极其稀有而珍贵,无论是对科学研究还是对生态平衡及其永续利用,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解放初期,中苏联合金属开发公司在乌恰县康苏矿区开发,一批苏联专家在康苏镇首次发现沙冬青,并在苏联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引起世界学术界、植物专家、组织的高度重视。中国对沙冬青资源的调查,是在八十年代开始的,1987年9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业区划办会同自治区草原研究所、自治州畜牧局、自治州草原站等单位,对沙冬青资源开展野外调查。以位于南天山和西昆仑接合部的康苏镇附近的矮沙冬青分布区为起点,向两翼山地开展重点详查,查出沙冬青在两山分布区有15处,面积共为6.1万亩。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日前说,栽植在灵武市临河镇甜水村和磁窑堡镇古窑子荒滩上的3亩沙冬青已经生长了3年,并且绝大部分成活,这标志着人工繁育沙冬青苗的栽植工作在中国取得成功。

沙冬青是一种常绿灌木,是白垩纪第三纪残遗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野生沙冬青分布在沙漠、荒漠等极端干旱地区,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有少量分布,中国野生沙冬青集中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近年来,由于牛羊的踩踏等众多因素,中国野生沙冬青受到了很大破坏,人工繁育沙冬青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科研院所利用野生沙冬青籽进行人工繁育,但沙冬青的出苗率只有30%。由于人工繁育改变了沙冬青的生长环境,加上沙冬青的根嫩、细、脆,而且根系繁大,栽植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损失,容器苗栽植到荒滩中无法成活。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01年白芨滩管理局组成攻关小组,试验用粘性果园土做营养土,装入营养袋中,再用野生沙冬青籽在营养袋中育苗,然后将人工沙冬青苗连同营养袋直接移植在合适的土壤中,避免了因移栽过程多而对沙冬青苗的根损伤,成活率大大提高。

对沙冬青进行研究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种质资源价值。沙冬青是中国新疆重点保护植物中的一级保护植物,是第三纪遗留植物,在中国国内仅在克孜勒苏自治州境内有分布,是世界稀有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它的保护、开发和研究,无疑对于保护植物物种,研究历史、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古地质学等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次是对绿化荒漠山川的生态建设意义。我国北方其它省区虽有杜鹃、乌饭树等一些常绿阔叶树种,沙冬青却是自治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有庞大的根系,有适应严酷环境的生理生态特点,叶组织内有大量粘液细胞,可以生存在极端干旱的荒山和石质戈壁上,防风固沙性能好,生态效益巨大,是绿化荒漠山川的优良树种,对绿化干旱山川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再次是药用价值。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牧民用矮沙冬青煮水服用,医治腹疼、咳嗽等疾病,其药用成份和医药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最后是对西北干旱城镇绿化的开发价值。沙冬青作为珍贵的常绿阔叶树种,树叶茂密,树形美观,可作为城镇、园林、矿区、庭院绿化的重要树种资源,人工繁殖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此外,据中国国内外有关献指出,矮沙冬青具有新油源开发价值,其种籽油酸含量达87%,是干旱区人民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新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