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林白水 民国初期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

2017-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8年7月,在北平出现了我国第一家通讯社--新闻编译社.这家通讯社的创办人就是曾任<申报>.<时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过猛烈抨击的邵飘萍.当年10月,邵飘萍

1918年7月,在北平出现了我国第一家通讯社——新闻编译社。这家通讯社的创办人就是曾任《申报》、《时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过猛烈抨击的邵飘萍。当年10月,邵飘萍又创办了在京城名噪一时的《京报》。《京报》日出对开四版,邵飘萍亲笔题写报名,其创办宗旨是要让当局“听命于正当民意”,也就是为民请命。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邵飘萍还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办公室内。此词取自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但他将“妙”字改为“辣”,那意思十分明白:《京报》就是要突出它“辛辣”的特色。国民党著名将领冯玉祥曾经这样赞誉邵飘萍:“主持《京报》,握一支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越英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他,不屈于最凶残的军阀之刀剑枪炮,其大无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会人士敬服!”

邵飘萍于1886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紫溪村,14岁便中了秀才。之后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并开始为《申报》写稿。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在杭州参与主办《汉民日报》,先后任编辑、主编。在举国上下都对袁世凯抱有很大幻想的时候,他却能一眼看透这个窃国大盗的本来面目。在南北议和正在进行的过程中,邵飘萍便在报上大声疾呼:“呜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邵飘萍如此公开反对袁世凯及其爪牙,必然惹祸上身。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飘萍被捕三次,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与几位朋友发起组织了东京通讯社,为国内报纸撰写新闻报道。

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是邵飘萍最早向国内及时提供报道,予以揭露。当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加入倒袁斗争。他回国后,担任《申报》、《时报》主笔,仅1916年的前五个月,他便以“阿平”署名,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36篇社论、134篇时评,对袁世凯进行猛烈的抨击。

袁世凯暴病身亡后,邵飘萍应上海《申报》之邀,担任《申报》驻北平特派员,在《申报》的“北平特别通讯”栏内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的丑行。由报社特派固定的驻外地记者,在中国还从无先例。邵飘萍又多了一个“中国第一”。

1917年元月,邵飘萍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同时,他在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他还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等。

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学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为十分著名的人物,如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陈公博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那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他曾回忆道:“……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曾多次登门拜访,向邵飘萍请教。正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促使毛泽东在回到湖南后创办了《湘江评论》。

邵飘萍还积极参加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3日晚上,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召开大会,是邵飘萍首先发言,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遭到挫折的原因与经过,号召爱国学生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当天夜里,他赶回报馆,连夜撰写新闻与评论,于5月4日当天在《京报》发表。

此后,他又在《京报》上设置大块专栏,揭露当局的卖国罪行。他的举动触怒了段祺瑞政府,报纸因而被封。邵飘萍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飘萍回到北京,恢复《京报》。复刊后《京报》上,出过“列宁专刊”和“马克思纪念特刊”,介绍了社会主义理论。

《京报》堪称当时的京城名报,它的副刊之多,也是与众不同。除了《小京报》、《京报副刊》等,从周一至周六,每天都有不同的周刊,如周一的《戏剧周刊》,周二的《民族文艺周刊》,周三的《妇女周刊》等等。其中由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是旧中国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

而由鲁迅主编的副刊《莽原》,更为《京报》增色不少。1925年春,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两人介绍,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军阀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的军队三面夹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并派飞机轰炸北京。

正在赴苏联途中的冯玉祥被迫下令国民军撤出京城。在此之前,邵飘萍曾坚决支持冯玉祥的国民军反抗奉系军阀的行动。为封住邵飘萍的口,张作霖曾汇款30万元,企图收买他;邵飘萍当即退回。

为此冯玉祥十分担心他的安全,在国民军撤出京城前夕,三次派人到他家中,劝他随军撤退。但邵飘萍不愿离开自己的阵地。4月18日奉军开进京城,邵飘萍被军警拘捕,报馆遭查封。4月26日凌晨,邵飘萍被押赴天桥刑场,一代报人就此殉难。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当年6月,在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下,《京报》再次恢复出版。汤修慧亲自撰写了《京报二次复活宣言》,表达了继承夫志,前仆后继的决心。汤修慧不愧为一位性格刚毅的女记者,她担任《京报》社长后,自己经常撰写文章,以至《京报》被人称为“夫妇之报”。不久她被选为北平记者联合会执行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汤修慧关闭报馆离开北平,《京报》从此停刊。

笔锋犀利的林白水

20世纪60年代,《北京晚报》开辟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副刊叫《燕山夜话》,作家邓拓在这个专栏写过一篇介绍林白水的文章,认为在编写中国近代报刊史的时候,须对林白水予以应有的评价。

林白水本名林獬,字少泉,1874年1月17日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他使用过的笔名很多,有“白话道人”、“退室学者”等。40岁时,他将“少泉”中的泉字身首分割,便成了“白水”二字,这里就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谁曾想,此意后来终成现实!

林白水19岁时,文才已很出众。林白水的叔叔林少谷在北洋海军任右营参将。甲午海战中,林少谷英勇殉国。他遗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20岁的林白水抚养。这使林白水更加认识到教育是救国的第一要义,因此他主持创办了福州第一所正式学校——福州蒙学堂。

在他的学生中间,后来有十几个人成为黄花岗起义的烈士。1901年6月,他又成为刚刚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主笔,该报的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就是由他写的。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他有意采用了面向大众的白话文,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后来他到上海,与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校”,创建“中国教育会”,积极鼓动革命。1903年,林白水与妹妹林宗素赴日本求学。回到上海后,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俄事警闻》,并成立“对俄同志会”。

林白水又独自创办了《中国白话报》。这是一份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独特的报纸,半月一期。报纸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林白水自己写的。他的文笔与众不同,通俗易懂。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的时候,林白水发表了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对联字字辛辣,把慈禧太后的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一时广为传诵。

就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刺杀原广西巡抚王之春的大事。据说按照原计划,在打死王之春后,将由林白水跳上桌子,向在场的人宣布:这就是卖国贼的下场!不料由于枪支发生故障,不仅没打死王之春,枪手万福华反被拘捕,林白水和另一个伙伴只得悄悄逃走。

第二天,章士钊冒失地前去探监,被捕后,又导致了更多的人入狱。林白水与蔡元培侥幸逃脱,设法筹款请一位外国律师到法庭上辩护,结果还算好,万福华只判了10年徒刑,其他人多被释放。

林白水再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曾进入政界,担任福建省法制局局长。1913年他来到北京,到袁世凯的总统府当秘书,后来还在段祺瑞政府担任过众议院议员。官场的黑暗腐败使他难以接受,他终于辞去官职,重新投身报业,于1916年创办《公言报》。后来又去上海办《平和日报》,不久再回北京接办《公言报》。1921年又创办《新社会报》。

林白水生平最自豪的,是自己犀利的笔锋;最觉“气短”的,是生计的窘迫。他以个人精力及资金办报,常捉襟见肘。但他天性豪爽,有时竟“借”妻子的金首饰典当一些现款招待来访的朋友。他生平一大爱好是收集砚台,曾耗资千金购得一块名为“生春红”的端砚,由于喜爱之至,竟把《社会日报》的副刊也命名为“生春红”。那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副刊。这块宝砚后来由林白水的儿女捐给了台湾历史博物馆。

1922年春,《新社会报》因攻击吴佩孚遭封闭。林白水索性把报名改为《社会日报》,并发表社论说:“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然,所以自刑也。”由于他的笔锋实在尖刻辛辣,令当局十分畏惧,有时竟会想出十分卑鄙可笑的花招来对付他。

比如曹锟贿选总统的时候,林白水把那些受贿的议员斥为“猪仔”,在报上痛骂不已。曹锟无奈,派人将报馆封闭,把林白水“请”到侦缉队软禁了三个多月,直到自己当上总统后才放人。

1926年4月,奉系军队开进北京,著名报人邵飘萍被杀害。林白水依然保持着“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斥骂奉军为“洪水猛兽”。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抨击吴佩孚“性颇执拗,头脑简单,不谙政治,思想陈腐,意见执滞”,说“中央政治,若长在吴大帅指挥之下,恐终须弄得一团糟”。

他讥讽依附于军阀张宗昌幕下号称“智囊”的潘复为“肾囊”,“终日悬挂于腿间”。8月6日凌晨一时许,林白水被宪兵抓走。杨度、叶恭绰等知名人士找张宗昌求情,不料张宗昌当天就将他杀害了,罪名是“通敌有据”。所谓“敌”,指的是不久前撤出北京的冯玉祥。1930年,他的遗体被亲友送回福建原籍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