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教练马文辉 马文辉难舍举重情缘 女子队总教练瞄准伦敦奥运
马文辉是马家老幺,自小备受关爱,用他的话讲"一回家,连袜子都不用自己洗,姐姐们全给弄好了"。就这么一个"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却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杠铃、迷上了举重,痴痴20多年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哥哥是前行的榜样
马文辉上头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大哥马文广是他的榜样,也是他在举重道路上一路前行的动力和引路人。
上世纪70年代中,大哥入选了国家举重队,去了北京,拿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创造了全国纪录、亚洲纪录。每每捷报传来,马文辉都热血沸腾,当时已经开始举重练习的他做梦都希望沿着大哥的路子去首都,进国家队,穿上"中国"二字的队服征战各大赛事。
"到了北京,我经常给他写信,让他好好学习,考个好的大学。后来看他这么喜欢举重,所以我就跟他约定,只要他考上重点高中,就让他继续练举重。"马文广乐呵呵地回忆说。
"我给大哥写的那些信他都保留着呢,上次回家还拿出来给我看咧。"马文辉说,"有了约定,我就认真读书,学习相当认真,还真考上了重点。嘿嘿。"
如愿以偿地与举重零距离接触后,马文辉感受到了大哥的苦与累,专业队的生活比想象的辛苦得多。想着大哥的金牌,想着大哥站在举重台上神气的样子,马文辉加班加点地训练着,他渴望达到与大哥一样的高度,但事实是无论他如何加练,他始终与全国冠军无缘。他开始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开始琢磨大哥的劝导,决定去体院深造,从另外一个角度与举重续缘。
"到了体院我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马文辉两眼放着光回忆道,"上课我永远都坐第一排,老师都特喜欢我。"
如饥似渴的马文辉在体院吮吸着知识的雨霖,毕业后他成为山东省的一名普通举重教练员。
低调做人
马文辉自有一套处世哲学。他要求自己以及队员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低调,在训练上一定要自信。
刘春红是马文辉的得意门生,师徒俩相伴走过了近10个春秋。刘春红说,那是一家人的感觉,没想过分离的日子。
刘春红是在马文辉"用尺子量着"磨出的标准技术动作,在生活中刘春红也被马文辉"刺儿"了不知道多少回。前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举重部部长董生辉回忆,有一次国际赛事中,得了冠军的刘春红在第二天比赛中兴高采烈地戴着墨镜走进训练馆。
马文辉见了之后将墨镜一把拍掉了。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刘春红首次夺得全国冠军第二天穿着牛仔裤进赛场的故事,那是雅典奥运会之前的故事了,得了冠军的刘春红第二天穿着漂亮的便装搭配牛仔裤,没想到得来的并非马文辉的赞美,而是劈头盖脸的责备。
"你回家吧,我不带你练了。"马文辉说,还将刘春红从面包车上‘撵’了下去。后来刘春红才明白,全国冠军只是入门,不值得如此炫耀。
现在,刘春红已是两届奥运会冠军得主,迈入了成熟阶段,马文辉不再像以前那般严厉,有时还会鼓励她为自己添置漂亮时装打扮自己,尤其是在出席社会活动的时候,但前提是适合自己的妆容。
其实马文辉很传统,他说女孩儿应该有女孩儿的样子,头发不应该剪板寸,应该留起来扎辫子。
虚心学习 细中出精
2001年,马文辉尚未正式入选国家队教练组。一次偶然机会,幸运地获得了随国家队出征国际赛事的机会。这次比赛转变了马文辉的整个执教态度。
那一年马文辉刚30出头,首次随队征战国际赛事,面对后场一群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前辈,马文辉自觉也需如在国内赛事那般装装老练,才不会太掉价。再加上对年轻的自信,面对不停变化的开把重量、每把重量的变化,马文辉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仅掰掰手指头在心里默算一下便得出结果。而且还对这一"失误少"的做法颇引以为傲。
当队员在做准备活动时,已经"算计好"的马文辉无意中看到了一名拿着笔和本子做记录的日本老教练。"我看他将日本队员以及对手的开把重量以及每把重量的预判都推算出来记录在本子上,并随时根据赛况及时更正、调整,每当队员或者对手完成一把,他就划掉,我一看整个构架非常清晰明了。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下子就让我清醒了过来,那刻之前的我实在太虚荣了,一点儿也不踏实。"他说,从那之后,马文辉手里都有一支笔和一本子,更精细地"计算自己"也"算计对手","举重本来就是‘斤斤计较’的项目。"
2008年,马文辉作为国家女子举重队总教练率队出征奥运会夺得了4枚金牌,然而辉煌已经过去,回过头去,马文辉自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完善,他已经将目标瞄准伦敦奥运会。和举重的情缘未了,他将一辈子与举重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