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晚年 胡蝶与潘有声的后人 影后胡蝶之女与晚年李宗仁的忘年恋(图)
文章摘自《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作者:吴东平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书简介:本书展示了中国历代50余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及企业家的200余个后代在事业、生活、爱情、婚姻及家庭等方面极富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生活画卷…………[连载内容]
胡蝶之女胡友松与李宗仁合影
胡蝶(1908—1989),著名电影艺术表演家,20世纪30年代我国影坛上红极一时的电影名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祖籍广东鹤山,1908年出生在上海。出生时其父胡少夷在京奉铁路上任职。
胡蝶本名胡瑞华,乳名胡宝娟,胡蝶之名是她1924年报考中华电影学校时为自己取的名字。从此,胡蝶之名享誉影坛,沿用至今。胡瑞华从小爱好戏剧艺术。1924年(一说1922年),16岁的胡瑞华随父亲从广州刚迁回上海,就看到了中华电影学校的招生广告,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这所学校。
那时,从事演艺的人都习惯于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称之为艺名。胡瑞华这时想到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取一个什么样的艺名呢?开始她给自己取名"胡琴",但仔细一想,胡琴只不过是一个被人整天拉来拉去的东西,这个名字不合适。
正在为难之际,正好一只漂亮的花蝴蝶从窗外飞过,胡瑞华顿时灵感突发,决定将"蝴蝶"作为自己的艺名,蝴蝶既漂亮又可爱,它每天自由自在地翻飞于花丛之中,"既悠闲,又雅致"。
而且,"蝴蝶"的"蝴"字"虫"旁去掉,就是自己的姓,实在太巧合了。当即就以"胡蝶"的名字报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电影学校——中华电影学校。
胡蝶到了晚年,告别影坛多年的她一则出于对已故丈夫潘有声的深情怀念,二则是为了真正从往日的荣耀和屈辱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到儿时的那份纯真中去,她再次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潘宝娟","潘"是她丈夫的姓,宝娟是父母为她起的乳名。这时期胡蝶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
电影学校毕业后,胡蝶投身于影坛,开始她的电影生涯。她一生从影40余年,拍摄了百部影片,经历了从默片(又称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的历史阶段。1925年,胡蝶加入新成立的友联公司,在《秋扇怨》中第一次担任主角,其表演就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31年,胡蝶主演了洪琛任编剧、张石川任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该片在上海公演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后,这部影片在菲律宾等地上映时,也是盛况空前。从此,胡蝶一举成名。1932年,她又主演了根据作家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因缘》。
1933年,《明星日报》组织了由读者和观众投票选举的最佳电影女演员的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高票当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电影皇后"。
1949年,丈夫潘有声去世,胡蝶自此息影整整10年之久,直到1959年,她重新走上影坛,在台湾、香港等地先后主演了《街童》、《两个女性》、《后门》等片。其中《后门》一片于1966年在日本举行的第7届亚洲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金禾奖,胡蝶获最佳女主角奖。从此,62岁的胡蝶登上了"亚洲影后"的宝座。
1966年,胡蝶在参加了《明月几时圆》、《塔里的女人》两片的拍摄之后,正式退出影坛。先住在台湾,1975年移居加拿大,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直到1989年病逝。
胡蝶一生有过两次婚姻。1935年11月,与上海有名的实业家潘有声结婚,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婚姻。潘有声,原籍福建蒲田,先后任礼和洋行、德兴洋行总经理。1937年抗战爆发,胡蝶随丈夫潘有声迁居香港。1949年,丈夫潘有声因他所经营的纱厂倒闭,从此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婚后,他们有一子一女。
丈夫潘有声的去世,使胡蝶的生活失去了欢乐,有的只是寂寞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从痛苦中挣扎出来,胡蝶退出影坛,专心抚育儿女,直到他们成人。她的儿子现旅居加拿大。
1966年,胡蝶再度从影后,正当她在台湾拍摄喜剧片《明月几时圆》时,60岁的胡蝶认识了台湾54岁的地产商宋坤芳,该片拍完后,他们便结为夫妻。宋坤芳是一位胡蝶的崇拜者,当初胡蝶初涉影坛时,宋坤芳便将她奉为偶像,凡是胡蝶演的片子,他总要想方设法地看到,甚至还要反复观看多遍。
几十年后,宋坤芳终于和自己仰慕已久的胡蝶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夫妻生活十分恩爱。1975年,宋坤芳病逝。不过,她的第二次婚姻没有子女。
胡蝶另有一女胡友松,仍生活在大陆,早年曾与李宗仁结过婚。
<b> 女儿胡友松:嫁给李宗仁无怨无悔</b>
胡友松,北京市知名画家,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名誉馆长。原名叫若梅,这个名字是她的母亲胡蝶早年给她起的。随母亲姓的若梅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也曾多次问过自己的母亲,而母亲的每次回答都是"不知道"。
若梅从小就随母亲生活在南京或上海。6岁时,小若梅因患湿疹(俗名黄疱疹)看医生,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建议胡蝶最好将若梅送到北方去生活一段时间。此时,恰好军阀张宗昌暴毙济南火车站,他的姨太太沈文芝逃到南京当家庭教师,胡蝶便委托沈文芝将若梅带到了北方。在小若梅的记忆里,沈文芝这位养母对她特凶,常常无缘无故地冲着她大发脾气,拿她出气,有时还不给饭小若梅吃。
1951年,已移居香港的胡蝶得知女儿的艰难处境后,便来到北京,准备将若梅接到香港,但沈文芝一口拒绝,无奈之下,胡蝶留下了一只装满金银首饰的手提箱给沈文芝,并嘱咐她用这些东西换来的钱供若梅生活、上大学。然而,沈文芝很快将这满满一箱的财物挥霍掉了,到若梅中学毕业时,箱子已是空无一物了。
若梅中学毕业后,考入一所医专就读。医专毕业后若梅便被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后又调入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在那"政治挂帅"、"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里,无论她怎么努力工作,这位"国民党高官"的女儿,也得不到组织的承认,相反还承受着各方面的政治压力,时刻都有成为"专政"对象的可能。
1965年,原国民政府代总统、台儿庄会战的总指挥李宗仁先生在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下,携夫人郭德洁女士从海外归来。第二年,李宗仁先生的夫人郭德洁因患乳腺癌在北京去世。
为此,刚刚从海外高高兴兴归来的李宗仁先生的情绪十分低落。为了帮助李宗仁先生从痛苦中走出来,周总理和中央统战部对李宗仁先生的晚年生活十分关心,为他物色了60多位女士。当这些女士的资料和照片放到李先生面前时,都一一被李先生婉言谢绝。
然而年轻貌美的胡友松女士却被李宗仁先生一眼看中。此时,李宗仁先生最担心的是自己已经年过古稀,而胡友松还是一位风华正茂的未婚女性,李宗仁知道这桩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胡友松。
李宗仁先生万万没有想到,胡友松会同意这桩婚事。因为胡友松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爱国将军早已敬佩不已。加之她长期在原单位受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胡友松欣然答应了李宗仁先生的要求。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下,1966年7月的一天,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李宗仁先生的官邸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从此这对红颜少女和白发将军终于走到一起了。
胡友松女士和李宗仁先生的结合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指责年轻貌美的胡友松选择李宗仁是一种虚荣心所致,并说她看中的是李宗仁的财产。胡友松面对来自社会上各种指责,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她初入李公馆时,首先向李宗仁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公开表明说:"我来李公馆主要是照顾李先生的起居,至于家中的钱、存折及钥匙全部由你们掌管。"
胡友松女士口里是这样说的,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婚后,他们的夫妻生活充实而又甜蜜,李宗仁将夫妻二人的合影照片分别寄给国内外的亲人和朋友,并在每张寄出的照片反面写上"这是我的夫人胡友松"的字样。
李宗仁对自己晚年能有这样一次幸福的婚姻,也倍加珍惜。婚后他常常教友松下棋、游泳。胡友松女士本来不爱好这些活动,为了让丈夫生活得幸福,她宁愿改变自己,以适应李先生的要求。夏天,年轻的妻子被蚊子咬了,李先生则心疼地用自己口中的唾液帮她去消毒。
并告诉妻子,这是他过去领兵打仗时常用来对付蚊子的好办法。李先生有一个习惯,夜间总要喝上一两杯开水,为了不惊醒身边熟睡的爱妻,他总是赤着脚下床,即使冬天也莫不如此。
一心钟爱着丈夫的胡友松既是李先生的妻子,又是他身边一名出色的"保姆"。正是由于她对李宗仁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李宗仁在晚年感到莫大的慰藉和满足。胡友松女士还多次表示:"李先生的亲人在国外,我作为他的妻子,有责任照顾好他,我责无旁贷。
"对胡友松的表现,李宗仁先生的长子李幼邻也颇受感动。李幼邻还多次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说:"我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她照顾的,我感谢她,她是咱李家的人。"
胡友松女士和丈夫李宗仁相处了不到四个年头,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病去世了。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她独自一人手持鲜花来到八宝山将鲜花放到丈夫李宗仁的墓前,以此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李宗仁先生去世后,胡友松女士靠自己的微薄工资养活自己,维持自己清贫的生活。然而,她对李宗仁先生生前的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十分爱护。因为,她知道丈夫的每一件用品都是珍贵的文物。
就是在她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想到去变卖这些东西。1969年到1982年间,胡友松女士先后将丈夫李宗仁的8万余元的私人存款和国家两次发放的13.7万余元生活费,全部上交国库。她还将李宗仁先生生前的160余幅照片捐赠给中国历史档案馆。
1996年,胡友松又把收藏多年的李宗仁的60多件遗物捐赠给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其中有被文物部门鉴定为价值连城的原越共总书记胡志明所赠的重达45公斤的李宗仁半身青铜像,瑞士手表厂建厂百周年时赠送给各国首脑的金表和傅作义将军生前赠送给她的有"软黄金"之称的火狐标本等。
1985年,胡友松女士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退休,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生活。她还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在这里她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其作品受到在京的书画家的好评。1998年,在举行抗洪救灾书画义卖中,胡友松还将自己所画的四幅《牡丹图》卖得的5200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