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两上莫干山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方周末:当年的莫干山会议,筹备组是怎么确定主题和分组的?王小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定了一个大范围,主要是经济改

南方周末:当年的莫干山会议,筹备组是怎么确定主题和分组的?

王小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定了一个大范围,主要是经济改革问题。会上分了几个组,结构组、理论组、对外开放组等等。头一天大会下来就变成几个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又出来一些热点问题,就马上挂牌讨论,自由组合招兵买马。

最热的价格问题,一开始好像不叫价格组,后来是分会上讨论热烈形成的,会上形成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建议后来也被中央采纳为价格改革政策。

南方周末:你在筹备组负责什么?

王小鲁:我在论文组对接收的论文进行评选。至少收了上千篇论文,选出了一百多篇。

南方周末:莫干山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王小鲁:这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会。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起、组织,通过征稿和论文评选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集中了一百多位中青年经济学家来讨论中国改革的道路,这是过去没有的,往常都是政府机关决定开个什么会,组织哪些人参加,议题也是领导决定的。

第二就是当时有非常开明的环境和改革的气氛,包括中央一些领导人。会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建议,很快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重视,比如说关于价格改革的建议,就体现到了中央实行的改革政策上。当时是整个社会有改革的呼声和气氛。

南方周末:2014年的莫干山会议你也参加了,30年后,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王小鲁:不一样还是很多的,首先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当年莫干山会讨论的是中国经济体制要怎么改,怎么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现在讨论的是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怎么继续推进。当时讨论的经济改革应该说还比较容易形成共识,比如推动市场化,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更复杂。

再一个,当年参加莫干山会的时候,年轻人的改革热情很高,在会上非要讨论出点什么名堂,后来很多人在学术界也开始崭露头角。现在的学术讨论机会更多,成果发表的渠道也更多,但开会的气氛好像没那么热烈,围绕改革热点问题的争论好像也没那么激烈。

我印象很深刻,当时讨论改革问题可以说废寝忘食,白天在会场上讨论不完,晚上接着讨论,正式会场讨论不完,有些人主动出来挂牌讨论,说晚上在哪里讨论什么问题,一直讨论到三更半夜,会场坐不下,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站门口的,那种热烈的程度是我后来没看到过的。

南方周末:这些年你一直在做灰色收入调查,前几年的趋势一直是在增加,中央现在大力反腐之后有没有变化?

王小鲁:我们最近一次调查是2012年进行的。但从很多迹象和其他途径的信息来看,最近的形势是有明显变化,腐败现象应该有明显减少,原来好多明目张胆干的事现在是收敛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大概是0.47左右,这个数据可能还是偏低的。

反腐走到今天,我认为已经是超常发挥了。但这还是第一步。如果制度性的问题不解决,还是不能根治腐败,可能过两年稍微松一松,马上就卷土重来。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我想是这样一个形势,就是很多改革的任务提出来,但是这些任务怎么落实,怎么一步一步推进,而不是形式上的变化多于实质性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很多改革措施要具体实行,可能要靠分解到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各自具体负责各项改革的落实。但是这也发生了一个矛盾,就是说实际上过去我们体制中间很多要改的地方,和我们现在推进改革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回事。

你要改哪个职能部门,就要靠哪个职能部门去改。这些部门有没有这样的改革动力?能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我认为仍然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重要的,即改革不能只依赖职能部门去设计和落实,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