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薄一波 李雪峰子女回忆敬爱的父亲一
2005年1月22日,李雪峰98岁诞辰家庭纪念座谈会发言者:李小林(大姐)、李丹林(二姐)、李晓雪(大弟)、李丹宇(小妹)、李晓峰(小弟)、孙卫宁(表妹)、谷丹(晓雪爱人)。
李雪峰(1907.1.19-2003.3.15):享年97岁,山西省永济县人,幼年在农村读私塾,10岁考入县第五高小,毕业后在永济县任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院,参加了一系列进步活动。
1931年被保送到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学习5年,读了更多的马列著作,从理论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并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父亲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周恩来指示,1938年初,率领一批干部进入太行山区,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创立并领导了太行革命根据地。
1954年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60年10月,被任命为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兼北京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自“文革”开始,父亲遭遇到来自“四人帮”的打击,也遭遇到来自战友、同志的误解,尤其是1971年10月底父亲因九届二中全会第六号简报横遭诬陷,被塞进陈伯达反党集团,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押到安徽隔离审查,长达八年。
(孙卫宁)1968年家里五个孩子插队的插队,当兵的当兵,全走了。姨父没出事前,大姨病得厉害,二林(李丹林)要走,我到医院帮助照顾,那时我十六七岁。我父母上干校,妹妹当兵,家里只有我一人,我分在工厂,每个星期都来。姨父出事后,零零星星写检查,我去就多了。
1970年庐山会议以后,姨父被监管,生活上看不出,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还是非常规律。他没有长吁短叹,照样打拳,洗凉水澡,进书房。每天中午喝点味美思红酒,吃一把维生素,削一个苹果,下午3点起床再进书房。
但姨父的心路非常沉重,他在大院子里走,从会客室走向书房,步子很急,什么也不说,大姨问好几次,也不讲。书房和会客室从来不让孩子们进,为了缓和姨父的情绪,大姨破例叫我到书房,几次叫他都不出来,也不说话。
姨父是老知识分子,有一年专门被邀请出席《红楼梦》研讨会,讲得红学家们都目瞪口呆,认为有突破。元曲、诗词、字画、工艺品、杂剧、京剧,无所不知。说什么都带“典”,大到名山大川,小到俚语,很文化的一个人,麻木了。大姨让我多给他说工厂、社会的事,开玩笑,你逗他,他不理你,认为你干扰他。到安徽以前,话多了一点儿。
(李丹林)父母押送安徽时,家中只有他们两人,我从黑龙江农村赶回来送他们。收拾行李时,父母无语,我问父亲是不是为孩子们留一两间房子,两个弟弟都在外地当兵,以后复员回家怎么办。父亲一贯的作风是听组织安排,自己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认为孩子们复员回来,组织上会考虑。果然不要说我们兄妹回到北京没有地方住,就是父亲“抗战”八年回到北京,也很长一段时间住在招待所。
(李晓雪)1973年因父亲的问题我复员当工人,回北京没家了,投亲靠友,住在姨家。姨家在外交学院,也因父亲的问题被批斗。我们一次一次上访,1974年有了房子,全家才算有了落脚的地方。
(李丹林)1971年11月6日,父亲被押到安徽六安独山镇。刚开始,妈妈还被允许和他在一起,也允许孩子们前往。由省委安排,辗转了几个地方,肥东、肥西,都是农村。到1972年春,父亲被挪到安徽肥西蟠龙墩。一年多的时间,妈妈得了三次肝炎,开始被诊断为亚急性肝坏死,后来诊断重症肝炎,一次比一次厉害。
1973年6月,妈妈报病危,先隔离在陆军105医院,又被赶到专门收传染病的104医院,与世隔绝。中央通知一公布,105医院马上刷出大标语,为什么包庇“林彪死党”李雪峰的老婆?其实妈妈本身没有问题,还被任命为合肥市革委会副主任。
上边把妈妈转到104医院也有考虑,有保护的意思,传染病医院不能冲击,病人也不能与外界接触,这是个天然的限制。
妈妈活动的地方就是一间病房,外面全是肝炎,生活环境非常危险。如果妈妈第三次感染肝炎,将生命不保。妈妈用大黄药,终于退了黄疸,转到了省里的半塘疗养院,这是距巢湖很近的一个偏僻小镇,交通不便,也等于与世隔绝。妈妈在抗战中得了严重的关节炎,正好可以在这里洗温泉。
妈妈是大家庭中的长女,单纯快乐向上,18岁上教会学校,拿毕业证前毅然出走。19岁当游击队长,抗战时就是左权县的县委书记。姥爷在石家庄车站当站长,非常有技术,家中十多个孩子,个个学有成就。
老大在板门店当过翻译,老二是化工专家,建国初回国。三妹1950年从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毕业。1939年妈妈和父亲结婚,妈妈没当过太太,非常泼辣,干工作没白天没黑夜,与农民同吃同住。从这村到那村,半夜还遇到过狼。
有一次双膝肿得老大,被人抬回来。为救战友,眼睛被马踢瞎一只,有一张二级残废证。解放后妈妈一直被压制,进城10级,矮一级,应该升,又没升。没沾上父亲的光,还差点儿打成右派。反右倾,“文化大革命”,一直不顺。说起来,父亲耽误了家里很多人的官运。共产党员家庭嘛,妈妈写过一首诗:“一荣不俱荣,一衰俱衰败”。
(李晓雪)父亲出事前,妈妈从华北局调到石家庄抓经济,解放干部。石家庄的“点心水平”就是从妈妈开始上去的,她派人到北京饭店学习。妈妈玩命工作,为庆祝国庆,要造新的东西。妈妈提出造飞机、造汽车,石家庄都造出来了。生产安-2飞机,硬是用手工敲出来。那时妈妈太累了,一大早出门心脏病犯了,摔倒在地。到北京看病,正赶上父亲出事,再没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