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院士咋来的 吴以岭院士谈心血管病的“治未病”
吴以岭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业务专长:引领我国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创立络病学新学科,以中医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心梗、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塞、脑出血及后遗症的治疗,对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颤、传导阻滞、快慢综合征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络病是人体气血经络不通而出现的病理状态,它可以发生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等。关于络病理论的论述,从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明清也有零散研究,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理论。
吴以岭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使之成为我国的创新学科和优势学科。他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以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出成就,运用络病理论预防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三高”人群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降低患病率,以及心脑血管病的致死、致残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郑斯维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制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小时死亡400多人,相当于每8天发生一次汶川大地震!
如何降低心血管病的危害?目前医学界倡导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这和“治未病”的理念一样吗?作为患者应该怎样去做?带着诸多问题,笔者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脑血管病专家吴以岭教授。
问:吴院士您好,首先请您谈一下心脑血管病的“治未病”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答:我们临床上所见的心脑血管病以缺血性多见,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变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它是由于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长期损伤血管内皮,在血管内壁形成了斑块,斑块不断增长,体积越来越大引起血管腔狭窄堵塞,心脏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临床就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心绞痛。
有了冠心病心绞痛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病变会进一步发展导致更为严重的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急性事件,如果堵塞出现在脑血管,那就会导致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
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的严峻情况,医学上提出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策略。所谓一级预防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早期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进而降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率;二级预防则是在已经出现了心绞痛症状后进行积极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治未病”尤其强调在疾病发展的早期萌芽阶段进行积极干预,也就是“未病先防”,当然,也不偏废“既病防变”,也就是在有了临床症状之后积极用药干预,这也可以阻止许多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应该说“治未病”与一、二级预防的策略是相吻合的。
问:您是一位中医大家,研究络病非常有成就,那么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治未病”有什么关系呢?
答: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络病是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一个病程阶段,人体经络气血不通,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恶性肿瘤等。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根在于血管中出现了斑块,临床上出现的心绞痛也好,半身不遂也好,都是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心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血液中存在的过多血脂和血糖是形成斑块的因素,而血管本身的病变,如血管内皮损伤,是斑块形成的主因。
所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保护好血管。没有斑块的不让它形成,有了斑块的让它缩小、稳定,不让它破裂。目前西药的他汀类降脂药物、阿司匹林抗凝药主要还是针对血液中形成斑块的危险因素,它们对血管本身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实血管中斑块的形成,血管是更重要的原因。
中医学的络包括了西医学的血管,特别是一些微小血管在内,通络就可以疏通血管,一方面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垃圾,包括增高的血脂,改善血液的黏稠聚集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显著保护血管,让血管的内皮光滑,控制斑块生长。
这两方面都可以通过服用通络药物实现,这样血管就不容易形成斑块,也就不发生冠心病心梗、脑梗塞等,也就实现了心脑血管病的“治未病”。
问:通络药物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答:我们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都是有关络病的,研究通络对血管病变的防治,这些项目北京阜外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国内著名的医疗机构都参加了。
研究结果发现,通络药物既具有与他汀类相似的降脂、抗炎作用,同时又具有类似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与上述药物合作可以协同增效,还能减少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适合于还未发展到冠心病的三高人群服用,可以发挥未病先防的一级预防作用。
对于体内已经有斑块生成的患者,服用通络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破裂,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可以放支架治疗,但放支架只是开通了较大的血管,由于心脏部位微血管已经损伤了,所以心肌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流营养,这也增加了患心律失常及心衰的机会,目前任何西药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性难题,通络药物可以显著保护急性心梗放支架后心脏微血管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
此外,放支架的位置时间长了还容易发生再堵塞,长期服用通络药物也能很好地预防这一问题。
针对通络药物的作用特点,国内专家归纳了心脑血管病“治未病”的金三角方案,即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与通心络胶囊,通心络的降脂与抗炎作用与他汀类合用可以协同增效,使低剂量他汀类药物即可发挥高剂量的预防效果,同时减少了高剂量他汀的副作用;通心络的抗凝作用与阿司匹林具有互补作用,二者合作可以消除阿司匹林抵抗,增强阿司匹林的抗凝效果。
此外通心络的血管保护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保护心肌微血管又弥补了他汀与阿司匹林的不足。因此金三角方案适合于三高人群及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问:前些天某年轻女主持人患心梗而英年早逝,这种情况已经很常见了,所以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已经很重要,许多人尤其是大胖子都应该去查查血管堵没堵,目前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呢?
答:络病通俗讲其实就是血管有了病变,中医学可以从人体的一些表征上发现络病,三高人群及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某些部位,比如面部、眼睛、耳后、舌下、鼻根、手掌、食指、指甲等部位会出现一些细小血管形态及颜色的改变,我们在临床上都观察、分析这些表象,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同时采用现代诊疗设备如微循环诊测仪更直观细致地观察甲襞部位微循环数量、形态及流速的变化,这种检查可判断你的血管里的血液流速是不是慢了,慢,肯定是血液黏滞了;同时还检查动脉弹性功能,弹性差,肯定是硬化了,就像老化的塑料管弹性就不好了一样。
当然,更为科学的方法还有心脏CT、冠脉造影等,可以直接判断冠状动脉的病变,这些为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了更多的临床信息。健康大家洪昭光教授主审
《通络顺气血 无病一身轻》专著揭示人体经络气血如何不通,揭示经络气血不通为何患病,分析络脉不通易患心脑血管病之理,回答通络防治心脑血管病特色优势,启示日常生活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一本造福亿万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