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刘昕 人民大学教授刘昕:企业隐私保护关乎品牌形象
刘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他将隐私保护提升到了企业品牌形象的高度:
经常翻译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科书,很多书里会特别提到,就某个问题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隐私。比如,企业进行人员招聘时,对员工进行的体检、心理测试等结果属于员工的隐私,而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西方国家对隐私保护由来已久,有各种法律法规。10年前,很多大型机构开始设立“首席隐私官”,把相关职位提到一定高度,这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有一定关系。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会有很多客户的隐私,也涉及到员工的隐私。很多员工认为,我家住在哪里、身体状况、是否已婚都属于个人隐私,与工作无关,不影响工作的相关信息都属于员工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都是需要保护的。
如果使用电子化管理,会涉及到数据库的安全,不该让不相干的人接触到。西方企业对人力资源数据库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等级设置,比如说不同级别的人能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有严格的通行口令限制,这体现出企业对员工数据库信息的重视。
实际上,隐私保护与社会、法律等都密切相关。我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同时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而且,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方面的潜在危险已经很多了。大家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在买房、买车或者买保险后,过段时间会有无数个人给你打电话,这意味着你的资料很可能被恶意卖出了。
针对这种做法,国家需要有针对客户、员工隐私保护的法律。同时,作为一家企业,应考虑通过怎样的体系来保护收集上来的员工和客户的隐私不被盗用,这种体系需要从公司制度、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建设。
首席隐私官,按照字面来讲,除了要保护员工、客户的隐私,还要保护与企业有关系的分销商、供货商及与企业产生利益关系的群体的隐私。尤其是大企业,如果不重视员工和客户隐私的保护,一旦酿成大祸,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声誉。
那么在中国,什么叫隐私?不同人群的隐私内容各是什么?这需要法律人士进行讨论并界定,只有概念清晰以后,才会有相关的人才需求等产业链条出来。
隐私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密切相关。隐私需要保护,界定及其他工作现在就应该开始进行了,再晚的话,漏洞会越来越多,随之危险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对接触到员工信息、客户资料的人员进行教育。在企业内部,对于这类人员的“保密”教育,也是一种训练。
同时,涉及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界定,也要清晰和明朗。除了“首席隐私官”,企业还需要有“首席安全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两个职位的职能可能会有所交叉,但当企业社会职能发展得相对成熟时,两者会独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