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统书深圳的秘书 李统书忆峥嵘岁月:中纪委推广深圳经验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从深圳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成长,在市委的领导下,曾主持研究深港合作.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课题,曾为邓小平塑像屹立深圳向中央领导进言,曾

    他从深圳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成长,在市委的领导下,曾主持研究深港合作、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课题,曾为邓小平塑像屹立深圳向中央领导进言,曾带领深圳的纪检工作获中央纪委表扬,曾作为深圳交流干部出任汕头市委书记,为2000多户汕头家庭安居竭尽心血…… 他就是李统书,退休前他是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

昨天,记者在他其位于荔湖新村的寓所里,拜访了这位广东省的老领导,倾听他讲述为民执政的难忘人生历程。

选择深圳为新时期“探路”

我的人生历经了个人努力奋斗的印迹,也很幸运,很多让我终身难忘的历史节点,我都赶上了。

我生长在广东普宁的一个小乡村里,1963年8月,部队急需补充兵源,我还不到18岁,正读初二便应征入伍。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也完全没考虑什么人生、前途的问题,想法非常简单朴素——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后来,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破产,部队不用打仗了,我随部队从福建前线进行千里野营,来到广东罗浮山脚下的军营,按照组织的要求刻苦训练和学习,随后被选到通讯兵部队学习无线电通信,先后参加过大比武、自卫反击战并荣立三等功,也入了党、提了干。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军党委组织的邓小平文选学习班。在学习中,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团级干部,三十七八岁了,年纪已经偏大,就毫不犹豫向组织提出转业。在当时国际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实行了战略性转变,减员裁军已成不可逆转的浪潮,我的想法与时代的脉搏不谋而合。

但转业复员后到哪里工作好呢?我选择了深圳。当时朴素的想法就是,自己在军队20年,到地方却仍是一张白纸,应该不怕艰难,去一些有挑战性的地方。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我就积极要求参加试验场的“探路实践”。

到了地方,没有文凭,人家对我的能力有疑问。在一位善良好心的同志提示下,我带着剪刀和浆糊,回到部队机关库房里翻阅旧报,一口气剪贴了一本我在地方和军队报纸已发表文章的小集子。地方上的领导看了我的履历和作品,眼睛一亮,说:这样的人没有文凭我们也要!至今,我仍深深感谢特区建设之初这些启用人才不拘一格的好领导。

深圳曾试推“蓝印户口”

1983年底,我分配到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处,人生从零开始。我很珍惜在特区工作的机会,一门心思干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上让组织和领导满意、放心,业余就报读夜校,生活几乎是清苦的“三点一线”。后来,不但在机关里被评为劳模,还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优秀毕业生。

我印象最深的,是初来深圳时,根据政策转业干部降两级使用,我一下子从副团级降到副科级,当时有个军转干部可按在部队原有级别退休的政策文件,我就一直“珍藏”在抽屉里,觉得将来以副团级待遇退休就心满意足。

但人生的结局往往是出人意料。一路走来,好机遇、好领导、好同事,陪伴了我的人生历程。我也在大家的关怀和帮助下逐渐成长,经群众推荐就任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4年3月后,我在任中共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期间,在市委主要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许多特区政策的调查研究和制订,有的成功了,有的也遗憾未能推广。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政研室历任领导和所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深化改革、实行国民待遇、加入世贸新机遇、“菜篮子工程”、“三来一补”政策的调整、吸引人才、户籍制度改革等等课题进行了深入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方案,对深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参谋作用。

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市里提出“深圳可以没有农村,但不可没有农业”的思路后,便提出了筹建深圳农产品公司的方案;此后,推行特区户籍政策改革,探索推行“蓝印户口”,提出只要受过高等教育、在深圳有固定工作岗位、居住两年以上、无不良记录的人员,可申请转入“蓝印户口”;还有全国率先实行“国民待遇”,港澳台同胞在深圳消费和祖国内地居民实行统一等标准,等等。

鲜为人知的是,1994年,《深圳特区报》头版曾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木子的言论《诚心诚意为纳税人服务》,提出要切实改变机关领导作风,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素质和办事效率。当时,特区报的老社长吴松营告诉我,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共鸣,纷纷打电话到报社总编室要求见作者。后来文章还获得报社大奖。其实,这个“木子”就是我。

为深圳立小平塑像进言

1995年下半年,组织调任我到市委办公厅工作。1996年9月后,我走上了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的工作岗位。最让我难忘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我被指派参加回归庆典前深圳各项协助服务的组织工作。

9月29日晚深港两地下起了大雨,当晚,深圳市迎宾馆六号楼2楼会议室通宵灯火通明,我与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赴港参加政权移交仪式,从深圳出行前的种种细节。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的曾庆红同志亲自坐镇指挥,敲定各项细节。

当时,深圳市方面参加会议的,除了我,还有一名卫生局长。首长们来,乘飞机还是乘车走,从陆地走还是海上走,以及各位领导人步伐快慢如何协调等等,这些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到。回归庆典结束后,中办国办联名发来电报,表扬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协助服务工作做得好。

隔天一早,我陪同曾庆红同志一道前往麒麟山庄,看望卓琳大姐。路上,我抓住机会,“斗胆”向庆红同志汇报了深圳准备竖立小平塑像的事情。我说,深圳经济特区是小平同志亲手缔造发展起来的,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深圳特区。

深圳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对小平的特殊感情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我们想用为小平同志竖立塑像的形式来纪念他,塑像早已准备好了,希望中央能早日批准!庆红同志听了笑着表示,深圳人民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现在珠海、上海等很多城市都在做这个事,中央还需全盘考虑。但深圳可以在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或另择机考虑这个事情。

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马上向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同志报告了这个情况。为小平同志竖立塑像,是全体深圳人民的共同愿望,深圳从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后就已着手酝酿此事,这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崇高敬仰,也是体现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办好经济特区的坚强决心。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门工作班子进行研究,并于1995年塑像定稿。之后,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将小平塑像安置落成。

2000年,小平塑像终于竖上了莲花上公园。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铜像,从构思、设计到落成揭幕经历了约7年的时间。11月9日,我作为筹备工作的负责人在现场指挥。下午,当大家正把围绕邓小平塑像的木板拆下时,天空出现一道巨大彩虹,从笔架山跨至莲花山顶。当时有人拍了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那时那景成为我人生美好难忘的一次回忆。

中央纪委来深调研纪委工作经验

在1997年至2000年间,我担任深圳市纪委书记。上任伊始,我亮出自己的观点:纪委书记应该成为党的“保健医生”,保证党能健康地、朝气蓬勃地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当时,深圳很快形成“三不”机制,把犯罪、腐败的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一是重在教育,运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晓之以理,令干部不以一己私利、不为一时贪欲而去赌明天,不想腐败;二是从严治党,依法办事,对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严加查处,震慑腐败分子,使“后来人”在无情的法纪面前望而却步,不敢腐败;三是加快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完善党内、群众、舆论监督机制,依靠机制建设,使人不能腐败。

当时市委召开干部大会,由犯错误的干部现身说法,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警示作用。

同时还在全市处级以上干部的配偶中,通过公示和全民投票的方式评选“廉内助”,做到“家庭设纪委,常敲廉政钟”,还特地组织了全市处级以上干部的配偶,前往监狱和劳改场参观。往日总在丈夫耳边唠叨“嫌乌纱帽太小,丈夫捞钱太少”的妻子们,思想受到很大刺激和触动,纷纷回家劝诫丈夫要廉洁自律。预防胜于治疗,防微杜渐,严于监督之中,包含着的其实是我们对党员干部的殷殷爱护之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对市纪委的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索。当时市纪委纪检监察实行机构派驻,把市直部分机关分成几个口,将其部分党务干部编制收编;然后,由市纪委分别派出工作组,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实现变分散为集中,监督力量由弱变强的局面。

深圳市纪委试行派驻机构的做法一传出,中央纪委很快派人来深调研,并向全国推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同志来了,当着市纪委、监察局同志们的面,说深圳市纪委是“中央纪委驻深办事处”。

大家听到这个评价,都非常鼓舞。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许多经济大案都与深圳有牵连。每年,市纪委要配合中纪委查处上千宗案件,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效率也得到了中纪委的肯定和好评。

2000年,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我上任深圳市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当时群众反映社会治安严峻,公安机关反映警力编制有限,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向科技要警力,向改革要警力,向管理要警力”的工作思路。

后来,市财政给公安局拨了专款,更换、提升了整套设备。同时利用民力,借助街道办事处,启用当地的骨干,特别是启用离退休的老人,带上红袖章,日夜轮班巡逻,外地人陌生人出入情况这些老人会一目了然。经过全面发动和部署,深圳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危房户高喊“共产党万岁”

2001年3月21日,我接到一项新的任命:省委决定,由我担任汕头市委书记。23日早上,在正式接到新任命不到40小时内,我在市委大院乘车启程前往汕头任职。由于时间太仓促,许多机关干部都来不及送别,他们写了许多依依惜别的纸条子,送到我手中。

在车上,我读着这些饱含着手足情谊的纸条,心怀感触,为自己对深圳的感恩之心,也为同事们的深情厚谊,不禁流下男儿泪。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汕头工作期间,深圳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们,从市到区,从机关到基层、企业,都没有忘记我,经常到汕头看望我,关心我的工作,当时我粗略算了算,起码有数百人次。他们的情谊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对深圳这座城市产生了深深的归宿感。

对当时已55岁的我来说,到汕头工作是我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是我为家乡潮汕平原贡献力量的一次宝贵机会。初到汕头就碰到暴雨季节,我到老城区视察危房情况,面前的情景让我震惊。我从危楼里走出来时,头低垂着,走得很慢,感觉像在爬很陡很陡的坡,这时,一个住在此处的开三轮车车夫顶着风雨驶过,竟停在我们面前大声吼:“你们不要搞形式主义,年年看,年年一个样!

”说罢扭头就走。 我很难受,转身对随行的秘书长、区委书记说,你们听到了吧,这是百姓的呼声。我们要把百姓的呼声当成我们的行动,做好我们的工作。如果明天新闻要报道领导看危房,老百姓这三句话,一定要一字不漏都登出来。

经调查,当时汕头市危房面积共25.1万平方米,危房户5620户。每逢台风季节,旧城区常发生危房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但财政有困难,旧城改造难以推动。汕头市委市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决定收购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滞销房子,重新间隔使大房变小,再通过公开抽签的方法,让危房户们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子中。

2001年7月1日,在市人民广场以公开抽签的方式,将681套房子分配给危房户的时候,现场有的分房户激动地喊起了“共产党万岁”。这一天,正好是建党80周年纪念日。

自那以后,每隔半年,汕头市委市政府都要挤出一批公租房,每批约500套,以抽签方式分配给危房户。待3年后我离任汕头市委书记时,已有3000多户危房户受益。

始终牵挂百姓喝水难

在汕头,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两件事。一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指挥下,汕头下决心彻底整治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的严重问题,“重建信用,重塑形象” 。汕头沉重的信用车轮,终于拔出了泥潭,开始走出了正轨。国际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与庄世平、谢国民等潮汕籍海外知名人士对汕头“重建信用、重塑形象”的做法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抓住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在汕头特区成立20周年纪念庆典上,李嘉诚先生真心实意地说:“看到今天的汕头,我又恢复了信心。

”台湾一家经济机构在评估汕头投资环境时候, 2001年评价是“不拟推荐”,2003年9月,相同的白皮书中,汕头被列为“值得推荐” 。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也给汕头信用评级为AA级。

另一件让我牵挂的,是潮阳15个镇街道110个村居委会80万居民,因水源性、水质性缺水,造成没水喝的窘况。为此,我曾四处奔走,到省争取资金,发动全市慈善捐款,希望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汕头的水改工程。

李长春、卢瑞华、黄丽满、欧广源等省领导亲赴视察。省里先后两次共拨款1.22亿元用于水改工程。潮阳先后邀请有关专家对练江、榕江、韩江等水源点进行综合论证,提出了“引韩江水入潮阳”新思路。2002年底,引韩供水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国家计委批准立项,进入了初步设计阶段包括地基勘探、测设、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004年10月下旬潮阳引韩工程破土动工的时候,我已经调到省里工作。听到喜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似乎看到潮汕大地上山河发出亮色,显示出遍地勃勃生机……

记者印象:

他像南方挺拔的木棉树

李统书满头银丝,但发簇茂密粗硬,一丝不苟;高大挺拔的身躯,活跃着一股年轻人都弗如的活力。有媒体采访他后评价,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人品,他的精神,都使人想起那南方水土滋养出来的木棉树。刚结束一天繁忙活动仍精神抖擞的他,和蔼、平实,完全没有官架子,呷一口清茶,如闲话家常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工作感悟娓娓道来。

曾是潮汕平原上一户贫苦农家的孩子的李统书,曾是部队中的一个初中未毕业的无名小兵,曾是市委机关里没有名牌大学学历的普通干部,其后历任深圳纪委、市委常委、深圳政法委书记、深圳市委副书记、汕头市委书记,退休前他是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

在他的记忆里,深圳是一段闪亮而难忘的日子。从进入部队到转业从政,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旺盛、最宝贵的年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新思想的汇集地,这为思维活跃的李统书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也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开拓创新、什么叫求真务实、什么叫执政为民。谈及往事,他深情地表示:“我深深感恩在深圳遇到的人和事,来到深圳参加特区建设,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如今已退休的他,在“鹏城驿站”开设“统书博客”,上面写着他人生的做人从政宗旨:“当官为民办事,天经地义;当官不为民办事,天理难容;当官不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不如回家做饭带孩子;当官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就是历史的罪人。

”李统书说,“我是党和军队培养的干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组织需要,一定要认真做好。总有些朋友问我,升官和仕途亨通有什么诀窍?我的回答是,要相信任何领导都是喜欢那些愿意干活、会干活、能够干好活的人,自己尽心尽责了,于己于公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不需要为了升迁而费尽心思琢磨领导意图和喜好。我也从来不把当官当做自己追求的目标,职务并不是用来炫耀的招牌,而是意味着肩上更加沉重的责任!当官其实是个苦差事。我现在无官一身轻,快乐得很。”

采访结束时已是深夜11时,但他的谦和让人印象深刻:李统书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仅写着“深圳市民李统书“,名片上仅有的点缀,就是一个党徽和一个孺子牛雕塑的剪影。也许,这代表了李统书人生的两个信仰——忠诚于党及勤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