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新首富 李河君财富积累关键两步:向老师借钱 状告发改委
在太阳能薄膜光伏领域,李河君和他的汉能控股集团(下称“汉能”)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代名词。
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时,它还仅是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业的产业投资公司。后来,李河君在水电站的投资上挖到了雄厚的资金,这也为其2009年高调进军薄膜领域奠定了基础。
在正式进军薄膜光伏领域后,李河君和他的汉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建造了9大光伏基地。到2013年初,李河君便宣布,汉能的太阳能薄膜发电总产能达到3吉瓦。
水电起家
1991年,李河君从自己的一位大学老师那里借了5万元钱开始下海创业。和中国那时候许多生意人一样,李河君“无所不做”,从卖玩具、卖矿泉水铁路运输到开矿、炒地产。到1994年底,他便积累了七八千万元的资本。
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李河君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发展。在一位老同学的建议下,他最终决定去收购水电站。
此后,李河君开始在全国寻找水电站资源。他收购的第一个水电站在他的家乡河源——东江上一个初始装机量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花费1000多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正逢中国小水电站大发展的时代。不到10年间,数万座的小水电站在中国各地的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营水电。无疑,李河君抓住了这个机遇。
之后,李河君还收购了几家水电站,装机容量从几万千瓦到几十万千瓦。但真正让李河君触动的是2002年在云南的一次考察。这次考察过后,李河君决定押注金沙江水电站,一举与云南省签下了8座水电站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超过三峡水电站。
但这个庞大的水电计划并不顺利。由于发改委不同意,李河君无法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为此,李河君一度将发改委告上法庭,最终汉能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一座水电站,即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
此后的8年,李河君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金安桥水电站上,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2011年3月,金安桥水电站一期24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这也就意味着汉能未来将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目前,集团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吉瓦。
在汉能的介绍中,金安桥水电站每天的净现金流超过1000万元,“如果按现在很多水电站2万元/千瓦的装机容量来算,金安桥电站价值600亿元。”
正是有金安桥这棵“摇钱树”,才使得李河君在发展薄膜的道路上底气十足。
深耕薄膜
在完成了金安桥这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后,李河君开始思考汉能的下一个方向。
事实上,在一开始,李河君并不看好光伏。在2006年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是每度电3元钱。在他看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如此之高,不可能具有竞争力。此外,根据当时的一些预测,光伏度电成本从3元降到1元,大约需要30年;而从1元降到0.5元,则需要50年。
但之后的现实情况让李河君改变了看法。从2006年到2009年,仅3年时间,光伏度电成本便由3元降到了1元。
在正式进入光伏领域之前,李河君还尝试着进入风能领域。截至目前,汉能手中还拥有风电总装机131兆瓦。但风电行业不仅需要争夺风力资源好的基地,还面临着弃风限电的挑战,随时都有可能亏损。
最终,李河君决定把精力放在了光伏上。但令人意外的是,李河君并没有进入技术、市场都更加成熟的晶硅技术,而是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资金需求更大的薄膜技术。
2009年,被认为是汉能的转型升级之年。当年,李河君抛出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即用两年时间上马2吉瓦薄膜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当时,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领域有所斩获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其产能刚刚达到1吉瓦,并且已经发展了10年。
此后,李河君但凡在公开场合,必定会大力推广薄膜技术。李河君的高调,也为他迎来了不少的争议。不过,李河君并没有在乎这些质疑。汉能在随后的两年里,成功布局了9大光伏制造基地,每个基地的起始设计产能都在250兆瓦以上。
除了建造基地外,李河君还努力完善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产品应用的产业链。
2011年,李河君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HK 00566)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直入上游装备制造。今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对此汉能解释称,“汉能薄膜发电”能更好反映公司专注的薄膜技术,全面体现公司目前及未来的业务发展。
截至2014年12月,汉能薄膜发电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
在过去的一年中,汉能已先后与宜家、特斯拉、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阿斯顿马丁、美丽家园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将柔性薄膜发电技术应用于汽车、帐篷、背包、手机,甚至是衣服上,让薄膜产品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李河君还通过不断的并购,强化汉能的技术积累。在最近的两年里,汉能先后并购了四家国外公司,分别是德国的索利博尔公司(Solibro)、美国的米尔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阳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薄膜领域最为热门的铜铟镓硒技术(CIGS),此外还有专注于高效砷化镓(GaAs)柔性薄膜发电技术的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 Devices)。
下一步,李河君的目标是建立吉瓦级产能的铜铟镓硒国产化产线,而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打造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对于这个目标,李河君和他的汉能则一直在薄膜光伏领域深耕。
问答
经济观察报: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改变的?
李河君:2014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显著特点,这也将成为未来五至十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经济必须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从经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所以创新战略将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观察报:对于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变革期,你在企业转型上做了哪些思考?跟过去相比,汉能在战略上会有什么变化?
李河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止是外在的概念,更应该是内涵和观念上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对民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死亡概率是50%。
汉能的转型升级从2009年已经开始,从一个传统的发电企业转变成了一个分布式能源企业,现在已经进入了移动式能源时代。
去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排名,中国企业上榜4家,汉能排23名,在IBM和西门子的前面,其他3家中国企业腾讯、小米、百度都是互联网企业,只有汉能一家是能源企业。
经济观察报:汉能在技术创新上做了哪些努力?
李河君: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将带来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的革命,它彻底颠覆了人类传统利用能源的方式,从而使人类工业化流程再造。
近年来,汉能完成了针对全球领先的薄膜发电技术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收购,包括德国Solibro的铜铟镓硒共蒸发技术;美国MiaSolé的铜铟镓硒溅射制造技术;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的铜铟镓硒整合电池互联和封装技术以及美国Alta Devices的高效砷化镓柔性薄膜发电技术。
如今汉能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团队和遍布全球的八个研发中心,拥有多项相关专利,在薄膜发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方面具备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并将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电子产品、通用产品、特种产品、无人机等领域作为创新应用领域。
经济观察报:根据你的判断,未来光伏行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李河君:汉能对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大变革。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国政府已经适时推出新能源振兴计划和扶持政策。
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相比,中国有发展太阳能产业的独特优势。太阳能产业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缺一不可。美国受到利益集团绑架,把发展新能源的主要精力放到了页岩气的路子上;欧洲有技术和市场,但是没有资金;日本有资金有技术,但是没有市场。只有中国三者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