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追忆豫剧大师陈素真和常香玉

2018-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10月生于河南省巩县,卒于2004年6月.    常香玉出身梨园,10岁那年为救场第一次登台客串了<铡美案>,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10月生于河南省巩县,卒于2004年6月。    

常香玉出身梨园,10岁那年为救场第一次登台客串了《铡美案》,在剧中饰英哥,从此走上了演艺之路。15岁时,因主演《六部西厢》而名满开封。她原唱豫西调,后来逐渐融合了祥符调,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常派”唱腔。    

提起常香玉,无需做过多的介绍,因为广大观众都耳熟能详。我主要是想说说她的“戏外戏”,说得文雅点就叫逸事。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常香玉率剧社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而在全国巡演。    

1953年,我如愿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由于受常香玉戏的感染,我毅然选择了戏剧专业。在“戏剧研究小组”里,同窗告诉我当年他们在广州看常香玉的《花木兰》时,尽管票价高达5元一张,但仍然一票难求,热情的观众只好半夜就去排队,等着购票。

当时,在广州经常演出的地方戏还有粤剧和潮剧,虽然票价仅一元左右,但仍然卖不满座位。这是因为他们所演的剧目不及《花木兰》那样感天动地,因此,广州的观众称常香玉是“当代花木兰”。    

1957年,我被分配到河北省邢台市工作。当年,邢台市文联的负责人陈克辛(词作家塞克的夫人)让我兼管戏剧这一块。于是,我自然享受了“招待票”的待遇,这样既可以发挥专长,又可以看戏不掏钱。

那时,到邢台来演出的地方戏有河北梆子和小丝弦。不过,我看得最多的还是邢台豫剧团的戏,其“台柱子”是常香玉的义兄常年来及其妻子姚淑芳。    

1959年,在常年来家里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有一天,常香玉突然造访,给人带来惊喜,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这位豫剧大师。仔细看:那模样与舞台上英武的花木兰形象判若两人,一张浮肿而苍白的脸,显然尚未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在北京治病后,特意来邢台看望其义兄的。久别重逢,他俩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我坐在房子的角落里什么也听不清楚,只见一旁的姚淑芳在悄悄地抹泪。问其故,才知道她是担心常香玉大病初愈,这一年恐怕很难再登台演出了。

让人欣慰的是,疾病没能打倒坚强的常香玉,10月,她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人民代表大会演出了豫剧《破洪州》,深得国家领导人和人大代表的赞许。    

人生如戏,总是一波三折。正当常香玉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文革”开始了。一位爱国艺人,何罪之有,却难逃一劫。她被揪出来之后,挨批斗,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舞台,还接受了三年的劳动改造。

圈内人无不担心,恐怕常香玉这次挺不过去了!但是,据知情人透露:永不服输的常香玉,她在囚禁期间,有空时还偷偷练功。不能吊嗓子了,她有绝招——用被子把自己蒙住,在被窝里吊嗓子……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一个人的一切。

这旷世之举让她始终保持着最佳的演出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漫长的6年过去了,她终于被调回豫剧团二组,不仅演出了移植的革命现代戏《杜鹃山》、《红灯记》等,而且还恢复演出了传统剧目《花木兰》。

打不倒的常香玉终于可以重拾舞台梦,并将爱国名剧《花木兰》重新唱响中州大地……     世人在人生路上都有各自的人生追求,常香玉也有追求,她在追求生命的最高点——“戏比天大”。

她一直在爱国之路上领跑,直至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