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李约瑟 李约瑟:让中国古代科技扬名世界的英国人

2017-05-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 1900-1995),英国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世界上第一个为中国古代科技树碑立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 1900—1995),英国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世界上第一个为中国古代科技树碑立传、让中国古代科技扬名世界的人。 入围理由: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一部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名闻中外。

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沉醉、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对科学的无比执着、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令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人们钦佩和赞叹不已。

《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部巨著的其他卷册陆续出版。著作以浩瀚的史料、令人信服的证据,第一次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让他享誉国际学术界。1974-1977年,李约瑟博士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1994年,李约瑟博士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探访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组图】 与中国的故事:李约瑟,如果不是在中国家喻户晓,也至少在中国科学界尽人皆知。

正是他那部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在95岁高龄去世时尚未完成的“旷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原名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使得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的科学与文明。

1900年12月9日,李约瑟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

1941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中国岁月成为著述缘起 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与中国助手——来自南京的女子鲁桂珍的关系,李约瑟通过给英国的报刊写文章、参加游行、出版小册子方式,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对侵略者的谴责。

随后,当英国政府决定派人前往中国,了解战时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受到破坏的情况从而决定如何给与帮助时,李约瑟被选中。

1941年夏,英国文化委员会任命李约瑟为英-中科学合作馆馆长,派他前往中国。 在中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李约瑟出行十一次,行程3万英里。他在沙漠中的敦煌盘桓,在洞窟速写、拍照,积累了足够写一本书的资料。

他在都江堰驻足于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大坝前,对这一中国古代工程深感敬佩。他喜爱战争时期的冒险生活,在途中遇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使对中国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中文日渐精通。 与此同时,李约瑟还结识了包括郭沫若、竺可桢等著名文化科技精英在内的朋友。

在访问迁移到遵义的浙江大学时,李约瑟对竺可桢校长提起要写一部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书。当日本投降,中国政治、军事形势稳定下来后,竺可桢便开始收集图书和资料,并海运到剑桥,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总计1万卷1亿7千万字。

从此毕生只作这一件事 1948年5月15日,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出版计划。

他提出,这本书面向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只要他们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和技术感兴趣;这是一部关于文明的通史,尤其关注亚洲和欧洲的比较发展;此书包括中国科学史和所有的科学与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两个层面。

李约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却远远不够。 一周后,出版社复函,接受了李约瑟的计划。但数周后,李约瑟又修改了计划,将书的卷数由原计划的1卷扩大到7卷(第1卷,总论;第2卷,中国哲学;第3卷,前科学;第4卷,中国技术;第5卷,“李约瑟问题”;第6卷,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史的关系;第7卷,展望未来),在10年内完成。

后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计划又几经修改,工程变得越来越庞大。

这时,有人提出了异议,说李约瑟有教学任务,不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著述上。也有人提出,他本来的专业是胚胎学,他应该集中精力去教授本科生胚胎学,重新开始生物化学研究。

更有人认为,李约瑟并不具备从事中国科学史写作的资格。 庆幸的是,李约瑟的兴趣得到了剑桥大学的认可。学校先是免去他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只需讲授生物化学;几周后又免去他所有的教学任务,他甚至不必到生物化学系上班。

学校认为,一旦这本著作完成,将给剑桥带来无上的荣光。事实证明,李约瑟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1954年8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出版。之后,英国《观察家报》、《新科学家》、美国《纽约时报》、《美国历史学评论》等报刊都发表名家评论,赞扬这部著作。

第一卷第一次印刷的5千本一售而空,出版社不得不加印。 李约瑟终于释怀了。此后,他将余生献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按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史》出齐后将有7卷30多册。

50多年来,先后出版了24册(他生前出版了18册),计1万5千页。他的学生与敬慕他的科学家正合作完成其余各册。《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涉及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军事技术,到生活中各种小发明,例如雨伞、风筝、乐鼓、瓷器、围棋,甚至具有香味的卫生纸等诸多内容。

有人称这部巨著是剑桥大学乃至整个英国学术的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相关领域每一位学者都不可绕开的著作。 不过,由于每一卷都是大部头,李约瑟“便于读者在浴缸里阅读”的愿望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