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谈创新思维 李开复先生谈创新思维
《李开复先生谈创新思维》,这是CCTV《我们》栏目的一期节目,李开复先生给9位大学生上了一堂关于“创新思维”的课程。我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要点,并做成了简报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1. 创新的定义:发明 创新 = 价值
首先,开复先生给出了他对于创新的定义。 曾经看过《欧洲商学院的创新管理课程》,给创新下了如下的定义:创新是指通过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新方式,将现有技术、新技术或新旧技术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新产品或新程序,为消费者价值增值、或获得增值价值的方式,带来逐步的变化。
我想这两种定义是一致的,同样强调创新的应用和价值。创新可以是一件新的产品也可以是一道新的流程;它不等同于技术突破,要求能够将新技术和现有技术有创造力的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何种创新都要求能够在财务上成功的应用,创造价值。
2. 创新三要素:创新的三要素:新颖、有价值、具有可行性
新颖不一定必须是新的发明,它可以是跨领域的技术应用,比如微波炉的发明:1946年的一天,正在实验室工作的美国雷神公司的雷达工程师珀西·斯潘塞肚子饿了,准备吃点东西。他惊奇地发现放在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实验室温度并不高,难道是微波产生了热?好奇的他把一把玉米放到雷达的磁控管旁边,结果玉米很快成了爆米花。于是,作为 雷达的衍生品,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新颖也可以是合成,比如面包机的发明:它是闹钟、电锅和搅拌器的合成。所以当我们谈创新的新颖时,要用宽容的心态来看,而并不能局限于跨时代的科技论文。
需求是创新之母。 如何看待价值的两面性?大部分的创新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如网络,可能有不良信息,但是90%的信息都是有益的;应整体的看待价值的正面性。
最好的创新者是一个有新颖想法的人、能够理解用户和他们需要的价值,并且是一个实践者。 开复先生谈到自己的创新经历:世界上第一套不指定语者的连续性语音识别系统。但在产品化时遇到了种种问题:噪音、多人同时讲话、不同的口音、识别错误用户等等。这个创新新颖可以打99分、价值和可行性只能打59分。 3. 创新在 21 世纪的新角色
* 应用性更强 * 周期更短 从人类通讯方式的变革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重要性更高 创新在竞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可以依靠一个品牌打败对手,现在必须有越来越多新的想法。
实际上,以上三点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创新?此外,如今人们可以获得的产品的种类繁多到令人难以置信,消费者需要个性化的商品;多样化和个性化也意味着创新。 有着创新精神的三大公司:苹果、微软、Google,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创新特点: 苹果:看得准。
靠Steven Jobs一个人的对未来的远见、有魄力的定位;然后整个公司跟着他走 微软:做得大。靠研究院生产很多有价值的论文,然后由产品部门把论文应用在市场上;能够几万个人一起创造一个新的视窗。 Google:做得快。靠快而不是大,可以把Gmail等靠十几个人、二十个人经过几个月就很快的推出。
4 . 创新之路能够执行必须具备的五个特点
* 洞悉未来 我们不能仅仅听用户今天要什么,而要洞悉客户未来可能要什么。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 * 打破陈规 例如“用连续的四条直线覆盖“田”字的九个交点”的练习,就需要破除“不能超出田字格的限制”。
* 简单是美 例如Google解决“让用户在搜索时多敲一些关键字” 的方法:把搜索框做大一点。 * 以人为本 一个公司应该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创新氛围——员工被信任、放权、有自由的空间、平等;扁平的组织结构。
例如:Google的员工有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有激情的事情。 * 接受风险 失败是学习的经验。爱迪生不是失败了6千次,而是学习了6千种不能做灯泡的材料。 5. 如何增加个人创新力的五句话
关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开复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3M的公司的科学家为了发明世界上最粘的胶水,结果却制造出最不粘的胶水;后来偶然的机会用在了书签上,发明了便利贴。至今仍是3M的明星不败商品,并持续演化出其他如无痕挂钩等明星商品。 6. 创造力和创新的区别
在课堂上,有一位同学问开复先生“创造力和创新的区别”,先生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这里,我给出一个欧洲商学院的《创新管理》课程中看到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 创造力是投入的原料,创新是结果; * 创造力是思考的过程,帮助我们产生好的想法,它总是走在前面;在想法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善待、珍惜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 创新意味着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或者更有效;在创新阶段,我们必须保证产出是实际的,并导向结果的。
7. 创造力的三种类型
* 标准化创造力 这是由目标导向的创造力,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针对问题,采用一些结构化思考的方法来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具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 探究性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机遇,而非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比喻性类比、属性列表、触发会议等方式来激发探究性创造力。 * 偶然创造力 想法是由于一次好运气在偶然之中产生的。能够产生偶然创造力,要求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好奇的心态和横向思考的能力。
从开复先生的授课方式想到的:
不久前,给实习同学和新人上了一堂《结构化思考》的培训课程,课后,和CMMI 咨询师黄老师一起讨论过关于授课方式的问题。很巧、今天看到的这堂开复先生的课程,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开复先生的授课方式,就有着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1. 充分的互动和参与
开始时,开复先生首先让同学们自我介绍,同时讲一下自己的创新经历,让大家互相认识、提高凝聚力。之后,开复先生让同学上台写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同学们写了“发散”、“血液”、“借鉴”等等关键词。
过程中,开复先生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创新小游戏—用6 根火柴搭出四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
2. 有效的处理同学的发问
有一个学生问开复先生“创造”和“创新”的区别。开复先生先是风趣的说了句“你在考我的中文吗?”接着请发问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解,最后请观众来评价这位同学的观点。透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化解了问题。
设计Topic ,让同学们有机会透过Team Work 完成当堂演练,并有机会进行Presentation 阐述结果。在阐述完关于创新的一些观点后,开复先生布置了一个20 分钟的分组演练——为高三学生设计一个放在教室中的装置,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后,请同学上台阐述自己方案。
Team Work 的能力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CMMI 实施的培训过程,咨询师一直对我们强调这一点,并在他的各种培训课程中给我们机会演练,帮助我们提升这样的团队合作能力。通常的做法是在培训中布置一些有时间限制的当堂分组练习。最后,还会请各组轮流阐述工作成果,透过这个机会锻炼同学们另外一个重要的能力——Present 。
4. 激励性评价
开复先生在对分组演练的结果进行点评时,对每一组同学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之后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指出各组的不足。
不久前,给新人做的《结构化思考》的培训中,我也充分注意了培训中的以上几个要素。比如:特别布置了当堂演练——分组完成一个DAR 的练习,请同学们把DAR 的过程记录在一张大白纸上,派代表上台讲解。并请组内的其他同学帮他举着大白纸,进一步体验团队合作;还有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副思维导图等等。在看完开复先生的这堂培训课后,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1. 每组同学的Present 并不会只派一个代表上来从头到尾的阐述。而是对要阐述的内容也做了分工,每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在《结构化思考》的培训中,做Present 时,偶尔会有大家互相推诿的现象。如果能采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让每个人都有Present 的机会。
2. 在课程的末尾,请观众们和嘉宾们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发表感想。这种方式运用到我们的培训中,可以在培训末尾也给同学们一个自由阐述的机会,让他们谈谈对于这堂课的感受、建议。
虽然,在《结构化思维》的培训课程结束后,我请同学们当场填写了《课程意见反馈表》,但课程意见反馈表的内容是通用而固定的,对于单独课程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如果能再结合这种方式,就更易于了解培训的效果了。
《结构化思考》的培训结束后,HR 问我感觉效果如何?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看完同学们的课程意见反馈再说。”课后,和老师MSN ,他否定了我的这种观点。他让我明白“过程已经决定了结果”。一堂经过了“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的课程、一堂有创意的培训能让同学们收获更多,而不仅仅是你要讲述的内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