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的妻子 “乞丐团长”李树建演绎我的豫剧我的团
李树建,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豫剧名家,文华奖获得者,“豫西派”的杰出代表。清风亭下高亢时响遏行云,声震屋宇;低回时缠绵蕴藉,宛若游丝,既有马连良“马派”的散淡优雅,又有周信芳“麒派”的苍凉悲壮。
2011年5月11日,李树建带着他的豫剧二团和他已经连续上演800余场的《程婴救孤》,来到历史上“程婴救孤”故事的发生地山西,参加角逐“二度梅”。在演出后接受记者专访时,李树建坦言:“虽然来参加比赛,却不全是冲‘梅花奖’的,只要能听到观众的一声叫好就中了!”
1 震撼演出:平均十分钟响起一阵掌声
5月11日晚8时,省城青年宫演艺中心,一场期待已久的大戏开场了。暗色背景的衬托下,一群执戈武士如黑色剪影游走于舞台之间,以阳刚的气质展现肃杀之氛……两位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尤其当屠岸贾当着程婴之面将赵氏孤儿(实为程婴之子)一剑穿心时,扮演者李树建将程婴欲哭不能的切肤之痛和错愕表现得淋漓刻骨,而气势嚣张、志得意满的屠岸贾则令台下观众无不切齿。
这场戏,让山西观众看到了李树建全面的技艺,尤其是其声情并茂的演唱紧紧地揪住了观众的心。在“屈打”一折中,一连十几句“为救孤”,如翻江倒海浪打浪,直唱得荡气回肠,泪流满面,台下观众报之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按说,一部传统戏,李树建演得很娴熟了,但《程婴救孤》在上演800余场后,仍旧能有如此的爆发力和感染力,能调动观众与台上演员一起随戏行进,不能不让人讶异。整场戏演完,观众们已是如痴如醉,紧紧相随,反响空前震撼,创造了平均每十分钟便响起一次掌声的演出奇迹,令这次来参加演出的全国同行惊叹。
舞台上的李树建熠熠生辉。观众看了啧啧赞叹,说他把程婴演绝了,专家看了很激动,说他演出了“一个悲剧人物的心灵颤抖”。还有专家建议以他的名字创建一个豫剧的新流派。然而,李树建初捧豫剧这碗饭的时候,却被行家认定“有嗓子但不会表演……”
2 回首来路:连考十七个剧团一个也没考上
说起少年学戏的艰辛,李树建数度哽咽。十七岁那年,为了学戏,小小少年跑遍省城,连考十七个剧团,居然没被一个录取。穷困潦倒的李树建借了一辆自行车,骑了一百多公里,回到农村老家,患晚期癌症的父亲大放悲声,小脚母亲却很坚强,拉着架子车卖了一车红薯,捧回26元钱,给老头子留下10元钱治病,剩余16元钱硬塞给李树建,鼓励儿子继续上路求艺……
“我一定要当名演员,一定要当艺术家”的信念,就是那时在吃苦少年的心头扎下了根。这一路行来,小小李树建历经人生种种苦辛:在中国京剧院做旁听生;勤工俭学,住过小旅馆、油毛毡棚和地下室,早起打扫停车场,中午擦桌又端饭,被人当做要饭的……说起过往辛酸,李树建告诉记者,他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里大放悲声,但“哭”过后仍然每天三点爬起来去练功,一跑就是一百圈。
如今,李树建成功了,仅仅四十出头,可称为“青年艺术家”的他,却满脸沧桑。或许正是生命经历的不同,李树建喜欢演悲剧,他在一回回泪水荡涤中,感受千古英魂带给自己的震撼。
“在您唱"屈打"那段时,一连十几句"为救孤",活脱脱地就是千古义士程婴的泣血天问,您在内心是如何塑造这位感天动地的千古义士的?”
面对记者的追问,李树建实言相告:“我坚持一个道理:观众是父母,戏比天大。唱戏就要真心实意,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观众,因为天在上头。这场戏戏码尽管很熟悉,但在演出前,我们又排练了整整一天,戏装穿上,戏妆扮上,所有的道具也都上,走台又排了一天。尽管演员们已经很疲惫了,但整晚的灯光、背景、演员的表演没有出漏洞,这就中了。”
太过坎坷的经历让李树建在演出过程中经常会不由自主得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带进去,“有时是在哭戏中人,有时却在哭自己。”李树建说,每当演到程婴扑在死去的公孙杵臼和亲生儿子身上时,他都会想起老父亲去世,姐姐和母亲哭父亲的情形,实乃人生之大悲痛,情到深处,自然泪水滂沱,未等感动观众,首先感动了自己。
《程婴救孤》中,特别是剧中的“失子”和“十六年”两大段唱,李树建兼用“轻声”、“气声”,实为哭唱,前者哭别人,后者哭自己,悲痛欲绝却未见号啕,不胜凄苦却没有声嘶力竭,把无限的悲情化作声声呜咽,点滴撕扯着、浸润着观众的心,现场一片泪雨纷飞。
在戏结尾处,程婴没等来大团圆,最终还是以死在了屠岸贾之手的悲剧完结,惟有思绪迷茫的赵氏孤儿。观众此刻不禁被深深震撼,恍惚眼前蓝色空灵的舞台上,不再有演员,不再有丝竹乐声,只有四个用血写的大字 “赵氏孤儿”悬于天地之间,悲郁之情弥漫寰宇……
3 四度折桂:改编《程婴救孤》启动经费只有800元
“易子救孤”的故事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戏曲母题,从杂剧、戏文、传奇及至近现代以来的许多戏曲剧种如京剧、秦腔、蒲剧和晋剧等都曾搬演过这个故事,其中京剧《赵氏孤儿》影响较大,是马派代表剧目。
“其实细究起来,当时我在北京求学,也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了《程婴救孤》这部戏,感觉是一部弘扬名族气节的好戏,所以便想移植到豫剧中。”李树建说。
回忆起前尘往事,李树建至今历历在目。
“从2001年开始,我就在河南开始着手改编这部戏,想把《赵氏孤儿》改编成一部大戏。记得当时条件很差,我们团连省里的一等奖都没有得过,所以排戏夺奖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充其量就是一个吃饭戏。记得当时改编这部戏时只有800块启动经费,大伙儿七凑八凑才凑足20万元,2000年剧本初成,经常修改,排练多少个演出稿本已经记不清了。”
“我们不仅请专家指导,另外也请老百姓,甚至是不识字的老百姓来听戏评戏,我经常把写好的本子唱给母亲听,母亲虽然没文化不识字,但也时常被我的唱词感动得老泪纵横,这就意味着剧本的问题不大了。”
“在剧本的改编上,我们立足传统并大胆创新,剧本从元杂剧版 《赵氏孤儿》出发,对过场戏做了一些大胆改动,其中用3分钟将过去的3场戏带过,还有抚养孤儿的16个春秋,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程婴走在桥上,舞台上空时而落下树叶,时而飘下雪花,而程婴的胡子则渐渐地由黑变成白,再配上一些"辱骂"程婴的童谣,16年就被这样轻轻地一笔带过,给人以时光易逝、韶华白头的悲剧感,试演时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另外,在动作设计上,李树建他们对一些人物的死法作了特别修改,比如公孙杵臼的死,传统上就是长戟刺死,戏中改成了很多长戟一起把他挑到空中而死,更加惨烈,使公孙杵臼的忠义进一步彰显。而另外一位义士韩厥的自刎则被设计成他因为不放心赵氏孤儿,跪在地上身体直立成了不瞑目的僵尸,直到程婴向他保证一定把孤儿养大,他才闭上眼睛低下头颅,悲壮忠义在瞬间定格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谢幕时,又让屠岸贾跪地向观众谢罪,给人以黑色幽默的意外惊喜。
从2001年演出至今,《程婴救孤》演出800余场,四次问鼎国家级大奖,荣获了“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和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等等。还曾远赴港澳台,唱响英国、法国、意大利的舞台。而为整部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二团领头人李树建,也被中宣部确定为“四个一批”人才。
说起《程婴救孤》为弘扬名族气节做出的努力,李树建的眼睛亮了起来,“今年12月,《程婴救孤》还将奔赴美国百老汇演出。”语气里有一丝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4 身先士卒:“乞丐团长”演绎我的豫剧我的团
李树建当了24年的河南豫剧二团团长,他自称之为 “乞丐团长”。因为24年来,他除了要演好戏,还要天天奔波,要钱、要赞助,寻找各方的支持,以维持剧团的生计。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在市场上,河南豫剧二团终于闯出了一条三位一体的新路子。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依靠媒体和企业,让强势媒体做宣传,让著名企业做后盾。”《程婴救孤》由《大河报》和二团联袂打造。《苏武牧羊》由河南梅花集团投资450万元拍摄。现在,二团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经常不定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只要有演出,电视、报纸、电台一起上。
昔日的中原苦难戏,如今变新天。以《程婴救孤》的成功为例,李树建强调了一点:戏剧只有适应现代观众,才能不断谋求发展,“戏剧不景气除了市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风格。我们现在走的是“老戏新演、名剧改编”的路子。还有一点,就是要培养打造名角,独树一帜,很多观众一听到我的说话唱腔就知道是李树建……”所以,由李树建主演的《程婴救孤》《清风亭》已被中央电视台戏曲精品库收藏。
如此一代名家,在台上光辉璀璨,但在台下,李树建保持着他一贯的质朴、淳厚、低调、不事张扬,但骨子里却透着隐隐的倔强和执著。对李树建的采访是在他演出后的第二天上午,当时他的嗓子已经透着沙哑,但还是很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因为“只要为了豫剧,为了团做什么都中”。所以,“我不累,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问”。这让记者想起了演出当天,刚谢幕的李树建还没来得及卸妆,泪水、汗水也已经把厚厚的戏服打透,眼睛里的红血丝处处都在无声地诉说他真的很累、很疲惫,但面对众多热情的戏迷、兴奋的记者,李树建仍微笑着答应每一个戏迷合影的要求,认真地回答着媒体同行们的问题,没有丝毫懈怠。(记者 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