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刘伟的故事 专家评《感动中国》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8-05-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浪传媒讯: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书面形式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活动十周年的讨论,专家们从它的社会影响和意义.感动中国与感动世界

新浪传媒讯: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书面形式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活动十周年的讨论,专家们从它的社会影响和意义、感动中国与感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为探讨实录:

庞井君: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博士  

感动世界的五个立足点

《感动中国》所呈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血脉、精神价值的历史传承,也是对世界、对未来响亮而自豪的宣告:中华民族复兴、重新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不仅仅是凭着悠远千年的辉煌过去、广袤疆域的泱泱大观和GDP的持续攀升,更要依靠这些有情有义、敢于担当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承载者和传扬者。

在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世界渴望更多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感动中国》如何能够感动世界?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五个立足点。

一是世界眼光。思想立足点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广阔度,而视野的广阔度又决定了思想的深度。中国文化产品要感动世界,都要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同时也能以世界眼光回望中国的视野和立意。以全球的视野讲中国的故事,“感动中国”的,也必能感动世界。

二是时代价值。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和谐与繁荣,宽容与理解,追求真善美,追求公平正义,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等价值理念,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主流,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也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孜孜以求所取得的伟大文明成果。感动世界的作品一定要契合与表现这些时代价值,不断发现和发掘人性光辉,只有承载这些时代价值的作品才能引起世界的共鸣。

三是中国个性。个性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源头和存在依据,关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未来发展,也是帮助世界了解、接纳自己以至被感动的重要方面。民族个性往往根植于民族特有的人文土壤,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升华,最具有标识性和生命力。真正具有中华民族个性和精神气质的作品才能引起世界的兴趣和关注,才能真正感动世界。

四是本土语境。秉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能有“居高声自远”的文化自负,要传播民族的精神文化就必须以谦虚友好的心态寻求中国文化与异域语境的深层契合。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国外受众的心理特点和价值偏好,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掌握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利用他们的接受惯性降低传播阻力。只有进入本土化语境的文化传递,才能成就友好亲和的“感动”效果。《功夫熊猫》的成功逆向地说明了这一点。

五是现代传播。当今传媒生态正在深刻调整和重塑,传播理念、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故事要走向世界并感动世界,必须秉持现代传播理念,尊重现代传播规律,运用传现代播技术和传播体系,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品牌效应,通过占领现代传播市场和世界文化市场的方式感动世界受众。

李舒东: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感动《感动中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200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活动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从鲜为人知到如今妇孺皆知,成长为一个品牌活动许多网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感动都会在霎那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限的力量,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直到感动的泪水潸然而下。”它何以从小到大,引起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百姓民众的极大关注?

从我十年的关注中,我认为《感动中国》的作用是多重的:它是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在这里,你能以心灵聆听中华民族精神、思想脉动的主旋律的各种乐章,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这些不同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感动中国》还是引领时代精神的精品,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它讲母爱、仁爱、大爱,讲关心、讲奉献、讲真善美,在这里,你会读到那些让你热血沸腾、泪流不止的史诗般的助人为乐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坚忍不拔精神、忠贞不二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感动中国》还是时代的坐标。在这一坐标中,你会看到那些不在高爵厚禄、功成名就,却用智、仁、勇、志、忠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普通人、好人、英雄——从2002年《感动中国》推出的勤政爱民郑培民、任长霞,钱学森、巴金、张瑞敏、杨利伟、钟南山、多民族孤儿的妈妈阿里帕 阿力马洪……到一路走来的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火海救人英雄王茂华、在舟曲特大泥石流中,不顾家人安危,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军人王伟”、“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3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身边弱势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给300余个濒临绝望和无助的困难家庭带来新的希望、雷锋生活工作过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扎根高原地区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仁爱、奉献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始终洋溢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冲破尘世暮霭的霞光,让人类的崇高之光照亮大地,他们是和煦的春风,让人与人的温暖相互传递。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令人神往,因为他们,中国正一步步接近着“十亿神州尽舜尧”的理想。

《感动中国》还是一面成就世界的镜子。“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精神力量影响人的存在,甚至可以影响人的生死。《感动中国》的观众在激动、感动之后是打动、行动,一些观看者后来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人物,恰如佛学中一典故所言: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破坏这个世界的力量,而是成就这个世界的力量、挽救这个世界的力量、救护这个世界的力量、重新生发这个世界的力量。

《感动中国》正是培育这四种力量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感动中国》还是播种机,最初是一点一滴,慢慢地,变成绿洲,汇集成江河,成为道德的力量,中华民族的脊梁,共同构筑大国之魂。

十年的《感动中国》,事迹如歌,人气浩荡。若问《感动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可能会有无数的答案,我想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

沈卫星:《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  

为了人间更加美好--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价值引领

十年生聚。当中央电视台对其一年一度《感动中国》进行回望时,当一个个令社会感动无比、让人们心生敬仰的人重新朝我们走来时,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媒体对生活潜藏的感动元素进行精挑细拣的挖掘,并释放出他们榜样的作用和感化的力量,就无法全面而清晰地评价今日中国的道德风貌和文明步伐。

作为“央视制造”的一档大型节目,《感动中国》在寻找、筛选、聚焦、放大那些感动我们的人物的过程中,显示了一个国家媒体在主流价值观呈现上的责任担当,无疑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性平台。

每当观看年度《感动中国》时,耳畔总会响起“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胸中总是充满“美好人间”的情感。这些感动过我们的人,他们有的因为给自己设定了高尚的人生目标而令人景慕,有的因为只有帮助了他者才能使自己生活更快乐的理念令人歆羡,有的因为纯粹来自人性深处的自然之举而令人动容……他们在各自伟大或平凡的道路上做着自认为应该做的事。

而有一种人,他们首先内心时时被这个社会、时代、生活和周围的人感动着,然后怀着回馈、报恩、答谢的心情,以一种享受的姿态来进行着他们义举和善行,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为超迈的境界。

由于经由央视节目组的网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推举,《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节目设计的人物事迹的呈现环节,包括颁奖词,推委语等,都让感动直抵观众心里,其传播学意义上的“送达率”之高,堪称无出其右。其实,那些感动中国的人,那些感动的因子,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没有缺失过,始终伴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此,与其说这个节目越来越吸引人,不如说是生活本身成就了这档节目。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人感动。感动,不仅是人的个体内生的情感,也可以转化为集体性的感染,显然,后者是央视更加看重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由于央视所具有的强大的覆盖面,《感动中国》更是超越了一般节目的意义,通过辐射,使感动再一次发酵、传导、催化和蒸腾,成为人心向善的动力源,社会进步的正向标。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各上星综合频道纷纷开办了类似《感动中国》的节目,它们都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建设为旨归,如北京卫视《好人故事》、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湖南卫视《平民英雄》、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辽宁卫视《中国好人》、河北卫视《真心英雄》、广西卫视《让爱住我家》、重庆卫视《重庆好人》……我相信,更多的公民将走进这个舞台,而经过节目的熏染洗礼,亿万观众带着感动走进社会,我们的生活将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感动中国》所选出的传扬的人物,还都是朴素的、传统的、感性的、浅近的。一个进步健康社会,需要更多眼睛为之一亮的新的感动主体,即那些代表更为新生的形象和理性的力量,因为一个社会毕竟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所以,我期望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去发掘和呈现,以引领社会公众。

陆小华:传媒专家 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选委员 

打动一个时代的“感动”——作为推选委员体悟《感动中国》十年

从2002年第一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开始,我荣幸地担任推选委员,一起走过十年。第一批推选委员共40位,包括一些方面的负责人、著名作家、知名学者等社会各方面人士。

回首十年前,21世纪之初,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心理实际上在寻求一个聚焦点,一个共振点。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形成这样的聚焦点、共振点?什么能够代表这一年的社会取向?新出现的这个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选择了一个关键词:感动。感动,这个词可以成为这样的聚焦点和共振点。它给了这个社会很简单的维度,什么样的东西打动了我,什么样的东西打动了我们,什么样的东西打动了社会,什么样的东西打动这一年的中国。

每个人都可能为什么东西所感动。感动,是最容易和一个人的心底产生共鸣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还有灵魂,他还有感情,他还有价值取向。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心中还是觉得隐隐约约缺少了一点东西。所缺少的东西,他可能自己未必很清晰地感觉到。

但是,当有一个东西刺激起他,他就会形成一个共振。我印象中,当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当时没有这么高的地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很多个年终活动的一个,也没有像今天成为一种风向标。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第一次推出,播出之后的反响,我想,超出了主办者的预料,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我印象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上8点钟黄金时间,过去是晚会、电视剧等等充斥的时段,很少有这样的具有打动人心力量的颁奖盛典,就是一些做了让人难忘事迹的人物的汇聚,尤其是这些人接受采访的时候,非常质朴的语言更打动了人们。

第一届的颁奖典礼时,我在现场。当时同样非常感动。作为推选委员,评选时,接触更多的是纸面材料和视频,但是在现场看到活生生的人,一个短片凝聚了他最感动人的那一瞬间,看到他们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非常震撼,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力量给予的震撼。我的印象中,从头到尾都是沉浸在那样的氛围中。

我想,在场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的感受。也因为如此,这个节目播出之后才可能有这么强烈的反响,这么高的评价。因此,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由一个普通的活动,一下变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评选。

可以说,感动这个词,是很质朴的词,但一个得到上上下下、社会各界认可的年度人物评选,使得感动这个词有了特殊的含义,今天回头看,它有一点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是感动中国,它和一个年度、一个时代、一个集体、一个社会的大的取向结合了起来。这是我们今天回头看对它的体悟。

从第一届开始,就采用了由两个孩子现场颁奖的新颖形式。我觉得那是未来对现在的褒奖。这两个孩子可能就是五六岁,很可能不是太懂得他送上奖杯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的话的意义。但是,他们代表未来,他们代表了向上,他们代表了纯洁,他们同时也代表了希望。用这样的形式来颁奖,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当然,也可以说是普通人给普通人颁奖,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未来给现在颁奖,希望给现实颁奖。

作为推选委员,这些年来,推荐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写推荐词,更是代表着我自己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体悟,更代表着我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我对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精神取向的理解。可以说,候选人中每个人都做出让人感动的事绩,为什么我推荐这个?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他的所作、他的所为、他的所悟、他的所言,能给这个社会和民族,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带来些什么。

别的推选委员可能会从别的角度思考。这样,不同的推选委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汇聚起来,就能互相弥补一点缺憾,就能够使得推选结果更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信服。

一个好的人物评选总是有些东西与别的评选相区别。十年后看,是什么?这些候选人做出了许多事,他们自己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比如几十年照顾一个人,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而“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促使人们去发掘出这样一些人。

有很多候选人被选出来,成为年度人物,确实有时是偶然机遇,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们的所作所为被人们看到,比如有一个老师要爬梯子上悬崖才能到他的学校,很偶然的被外界所知。但是他们自己而言,他觉得那就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自己可能没有觉得那是一个很高道德水准的行为,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民办教师,他就应当是这样的。

而“感动中国”的评选,恰恰是帮助了人们去发掘出那些普通的中国人,在那些“我就该这样做”的朴素认识中,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这可能是这个评选和以往的评选所不同的。

最好的人物评选,一定是所选择出的人物要有所作所为,可以让不同的人从多方面有所感受,得到共鸣。如果一个人物只是单面的,只能够让人们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去感受的,也许他打动人的力量就没有这么大。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些普通人的事迹中,去找到自己的共振点,自己的聚焦点,打动自己的地方。

那一对民办教师,女性观众可能感动到的是爱情的力量,她的丈夫要爬悬崖到小学校里去教书,后来他的妻子实在不忍心看到他一个人这样,就也上山陪他,两个人一起在上山。而另外的观众可能看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感,一个民办教师这样把自己化成蜡烛,以自己最好的岁月,在一个远离乡镇的小学校去当教师。

感动中国是如何打动人的?它呼唤起了每一个普通人心中本来有的那份善,本来有的那份向上,本来有的那份对社会的关爱。这些普通人,可能因为忙于应对现实生活,为了生活,为了房子,为了读书,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中无数的压力,他生命中那些原有的重要东西看起来一时相对次要了。

但当另外一个普通人的所作所为被选出来,被放大,刺激了他,打动了他,就把他心中那些本来就有的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呼唤了出来。所以,我觉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一个呼唤者,他把人们心中向上的力量、希望的力量、关爱的力量呼唤了出来,这真的是一种内在的共振,内在的呼唤。我想,这比一般所说的弥补了什么,可能更准确、更好一些。

新的共振的形成了,所有人心中向上的力量就起来了。当人们看到一个人是可以这样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在另外一个场合,他自己就也会这样做,这样,这个社会向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多。我从来不认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缺失。

不是。它很多时候可能是被俗务,被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所挤压,那些东西一时占了位置、占了上风。但人们心目中向善的力量,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的精神取向一直存在。这个民族能够千年延续,保持凝聚,核心是蕴藏在每个心中内在的力量。

如果只是认为某个评选是在重塑价值观,那就泯灭了千千万万,包括还没有被人们所注意到的那些人、及其所做的那些能够打动人们的事的价值,可能就泯灭了沉默的大多数心目中那些强烈的声音。我想那一定不是这样的,向善,一定是所有人心地所在,我宁愿相信所有人都是向善的。

感动这个词,在十年之前是日常的很多词语的一个,感动、打动。而今天,感动中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专用名词,人们讲到它的时候带有特殊含义。乃至今天有更多的活动,开始把感动两个字拿出来用,说明人们已经赋予了这个词特殊的含义。

感动、感动中国这两组词有了特殊的含义,特殊的价值,被人们拿出来特殊使用,就可以证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对这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已经起到了推动作用。感动中国这样的人物评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媒影响人的方式。

过去的媒体,总体上是静媒体,说说新闻,说说事实,说说报道,说说评论,靠事实和观点的力量影响人。电视走在时代风气之先,开始组织人物评选这样的活动。感动中国作为这样一种评选活动,使得媒体以新的方式和社会形成了互动,媒体动起来,和社会互动起来,使得媒体丰富了影响社会、影响人的方式。

同时,媒体对于一种体现向善价值观的人和事实的集中放大,对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思想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强化,起到有意义的推动作用。

这十年,作为推选委员,我觉得我内心的标准在向两端扩展,一端是越来越更平实,越来越视角向下,更愿意去看到非常普通的人,他做了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其中所具有的打动人的力量。就像今年所评选的无臂男孩儿弹钢琴,我觉得他的所为所述,体现了出生命的力量。

他当然因为参加达人秀为全国所关注,但是他确实表现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的本能选择,只不过他做得更精彩。另一个是更向上。一个时代,它总是需要一种凝聚力量。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代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精神取向?今天,感动中国的人和事千千万,什么样的人和事值得传媒选择出来放大,那还是需要更多地想一想。

比如说,现在这个社会期待创新、期待变革,什么样的人和事中更多体现出这一点,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选择的。

作为推选委员,这十年,我同样走过了内心被感动、被激荡、被砥励的心路历程。这十年我不是每次颁奖都在现场。这些年,我几乎每次写推荐词都是在深夜,忙完了所有的工作,深夜灯下静思,去看每个人的材料,那个时候可能心最静,写出我的感悟。

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是以奉献一生为代价,在做不同的事情。他们甚至不会像那些文化水平很高,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很难讲出一番道理,但是他们做了,以自己的人生为代价,把这件事情做到了,比如民办教师,这就具有很强悍的力量。

当然,这十年中,印象非常深刻的还包括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抉择的人们,比如试飞员。那一刹那,他可能只有半秒钟、一秒钟的抉择,那一抉择就决定了他是否可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担当,在特殊的时候,以直觉反应,把生命让给别人的人。

当然,印象最深的也包括,在2008年,作为集体群像,把集体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那只能是中国人。没有一个团队,没有一个集体,能在2008年那样,值得全体中国人,值得整个中国,为之褒奖和自豪。所以,那一年把集体奖颁给了中国人,也是很被大家所认可的。我们今天再回头来看,我坚信选择中国人整体作为集体奖,都是当时和现在来看最正确的选择。

张胜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  

《感动中国》高擎起精神火炬

长期以来,我一直怀着景仰、感恩和敬畏的心态,关注着央视一年一度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和颁奖仪式;广大人民群众踴跃参与网上投票,以及《感动中国》节目的高收视率,都已经清楚地表明这一评选活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每一年观看颁奖典礼上一幕幕动人场景,我都怦然心动,往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骤转型,文化走向多元,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毋庸讳言,也出现了价值观念混乱、思想道德滑坡、社会诚信缺失等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值此之际,《感动中国》犹如高擎起的精神火炬,灼灼耀眼,烛照九洲大地,给人们予温暖、慰籍、鼓舞和前行的力量。因此,怎么赞誉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都不为过。

连续十年,《感动中国》节目共评选出来的一百多位年度人物(或群体),堪称时代的楷摸,他们当中既有国家栋梁之材,又有社会底层普通百姓,从他们身上无不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光辉,或铁肩担道义,或大爱洒人间;这些英模人物的故事,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又呈现出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正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社会公平正义所呼唤的人文品格与精神支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唯其完全来自民间、来自百姓、来自社会生话的方方面面,不说教,不作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辛苦劳作、上下求索、默默奉献、朴实无华,为国家、为社会添砖加瓦,为他人、为弱者遮风挡雨,为明天、为未来铺织锦绣……所以,当他们站立在舞台上时,才会显得那么高大槐梧,那么光华四射。

国家正大力倡导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因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标帜是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电视荧屏上涌现出更多的像《感动中国》这样能够感动观众、净化风气、升华境界的优秀电视栏目。

建议《感动中国》节目扩大评选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对入围的候选人物也要广为宣传,对当选的人物要进行长期跟踪宣传报道,造成一种气势,弘扬一股正气,蔚成社会风尚。

向历届当选《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感动中国》栏目的策划、采编、主持人及评委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张德祥:中国视协《当代电视》杂志主编 

《感动中国》:良心的盛典

有多少电视栏目随着时间流逝了,又有多少栏目滋生出来,万花筒般的电视栏目喧嚣着变换着,令人眼花缭乱,生生灭灭也如过眼云烟。然而,有些栏目却能长久地驻留于观众心中。央视的《感动中国》十年了,样式和风格不变,一年一度的感动不变。多少人观后流泪,多少人观后沉思!为什么 ?一颗颗心被感动了。

能感动人心的,莫过于人心,莫过于人的良心。所以,每年一次的感动,就是对良心的一次认同,就是对人心的一次校正。在这个商品社会中,灯红酒绿,红尘滚滚,人心难免被种种利益所诱惑所纠缠而物化而偏狭,或走火入魔而迷失方向。你要问《感动中国》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就是一年一次为我们扫除心灵上的尘埃,让我们在感动中触摸和体认自己的良心,让我们的心灵回家。

《感动中国》里的人物,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来自于我们身边,普通而平常,恰恰是在这普通而平常中显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品质的高尚。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谈何容易?没有高尚和纯粹是做不到的。他不为利,难道是为名吗?人都走了,名对于他还有意义吗?所以,他也不是为了名。

他那么做,是良知使然。不那么做,良心上过不去。实际上,他是最自然最本色的,所以他是快乐的,良心的快乐!《感动中国》里的人物无不执着于自己的选择,身体力行,艰苦着,更快乐着,无论成就多少、贡献大小,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发光发热,使生命绽放出美好人性的花朵,为人间增加着真善美的色彩。

你若问《感动中国》是什么类型的节目,我的回答是:良心的盛典。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盛典,一个什么由头都可以盛典,为什么就不能为人间的美好心灵作一次盛典呢?《感动中国》恰恰就是这样一次盛典。

无论别的盛典多么绚烂、绚丽、炫目,而《感动中国》却永远是那么简约、典雅、朴素。好!美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善良的心是单纯的、纯净的、朴素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我很欣赏《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没有高不可及的大话,没有言过其实的赞美,而是贴着人物的心灵,真实而亲切。他们的行为,多数人都能做到,只要我们的心和他们的心靠得近一些,再近一些,就能见贤思齐。

中央电视台有两台晚会影响深远,一个是《感动中国》,另一个是《3.15晚会》,一年一度,人们极为关注。这两台晚会,前者为良心喝彩立传,彰显良知,点燃人心中的明灯;后者是曝光那些伪劣假冒,让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在阳光下晒一晒,使丑恶原形毕露,让全民共审之,人人喊打之、远离之,丑恶就不会那么嚣张了。

中国社会正在发展中,进步中,媒体应当给社会进步一种助力,应当彰显出良知的力量。《感动中国》与《3.15晚会》就是最具有良知力量的节目。人们期盼着有更多良知力量的节目提振社会良知的信心。从良心出发,让社会走向和谐。

张希贤: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感动中国》:良心的盛典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举办十年了。十年里,你是当代中国人一面鲜红的文化旗帜。

十年里,你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时代风骨”,既引来了那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奋斗精神的欣赏与爱恋,又激励了那么多中国人去创造那属于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时代精神。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从解决“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到解决“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裕”,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奋斗足迹。

你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那种集中展示的时代精神,是整个中国人奋斗的缩影,人们在栏目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

人们欣赏她,是在总结与反思自己所创造的时代精神;人们爱恋她,是在思考着如何使这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更加深邃。人们在爱恋与审读中,又勇于忘却昨日的辉煌,去开拓那一片新的处女地。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你高擎这一精神旗帜,使色彩日益斑斓凝重。

十年里,在“一切向钱看”的“金钱社会”里,你寄托了中国人的那份情感和慰籍了许多中国人的那棵受伤的心灵。市场经济使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大浪淘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社会迅速变成了“金钱社会”。

在“铜臭味”熏天的时代,你展示了中国人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高昂的时代主旋律,使中国人的那份奋斗的情感在你这里得到了净化,那份受伤的心灵在你这里得到了洗礼。人们的灵魂在你这里得到了“修行”,开始了再出发。

十年里,在“欧风美雨”的“西化”精神世界里,你坚守了中国人那份神圣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两度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是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深邃学问。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一个“脱苏”的问题,既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又对“苏联十月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再创新。

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一个“脱美”的问题,既摆脱“美国文化”的影响,又要经过再创新后超越“美国文化”。

在这个“崇美”与“愤青”并存的时代,你坚守了中国人那份虚心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难能可贵的不卑不亢精神气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与集成创新的奋斗精神。你理解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国人如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的精神旗帜。

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慰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