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浩与日本天皇 爱新觉罗·溥杰与日本女子嵯峨浩的乱世情缘
溥杰和嵯峨浩的结合是当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安排包办的政治婚姻,二人却很相爱。 日本战败以后,溥杰进了监狱,嵯峨浩和两个女儿辗转到了日本,从此夫妻分隔十六年,直到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嵯峨浩才来到中国和溥杰团聚。
大女儿早年因婚姻受阻已经自杀,二女儿回了日本,浩夫人陪伴溥杰在北京渡过了晚年。晚清民国的那半个世纪里,有太多的传奇故事,能让人一读三叹,不胜唏嘘。
嵯峨浩出生于日本的显赫世家——嵯峨家族,是日本的五华族之一,与日本天皇家族有渊源很深的血缘关系。可是就是在日本,她的女儿和一个男同学相恋而至谈婚论嫁时,她却强烈反对,还说“你父亲是满族,与中国的汉族结婚都不行,何况与日本人结婚。
这事绝对办不到。”女儿于是日日以泪洗面。女儿曾经因为父亲的缘故,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并有志于发展中日友好的事业。虽然那时的中日还没建交。而母女俩和父亲天各一方,有十几年没见面了,其间已经星移物换多少事,天旋地转几度秋,其实嵯峨浩用来反对女儿婚事的理由看起来很有些怪异,她自己也是一个日本女人,不就嫁给满族的溥杰了么?这在嵯峨浩心里,也许自有一番解释:虽然当年的婚事是被日本皇室强迫的政治婚姻。
但是自从认识见面后,她和溥杰就一见钟情,婚后琴瑟相和,夫妻恩
爱。正因为她爱丈夫,所以看不到自己。她常常说:“我要做一个中国人”,所以她的女儿当然是中国的血统,而且按照丈夫家族的规矩,应该和自己的族人通婚,不能和日本人结婚。最后女儿只好选择自杀,和情人双双饮弹身亡,令异国身陷囹圄的父亲不胜神伤,多年后老泪纵横的回忆女儿6岁时的乖巧可爱模样,而父亲对女儿的印象也只能定格在6岁,因为女儿从6岁起便和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辗转回了日本。
溥杰却在监狱一关11年。
女儿自杀的巨大的打击刺激嵯峨浩提笔写回忆录,后来成为《流转王妃的昭和史》,也译作《流浪王妃》一书。但丧女之痛并没有动摇她的固执观念,到第二个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同样的矛盾发生了,嵯峨浩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还是周总理发了话,“儿女们的婚事,就由他们自己决定吧”,由于周总理对溥杰一家人的关照,并安排嵯峨浩回中国与溥杰团圆,使得嵯峨浩对周总理非常感激而仰慕,所以由周总理一言定鼎,悲剧才没有重演。
杨过和小龙女夫妻情深,相待十六年,堪为痴情典范。这终究只是虚构的。
而嵯峨浩和溥杰却是真的分离十六年又重逢。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国家民族烽火连天,复兴幻梦,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他们天各一方十六年。十多年的渺无音信一度使得嵯峨浩以为溥杰死了。而溥杰也时时记挂在日本的妻女怎么样了,还好吗,十多年里一生一世一对人,相思相望不相亲!
日本当时安排这桩婚姻的时候倒是真的别有用心的,溥仪就深怀恐惧而且反对的,但在日本的强权之下,毫无办法,也只得接受。因为溥仪不能生育,在给溥仪安置日本嫔妃的谋划又失败后,日本方面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御弟溥杰身上。
逼着溥仪通过了一个皇位继承法,写明若皇帝无子,可由弟及弟之子孙继承。若溥杰娶了日本女子,生下儿子,溥仪又无子,就可取而代之。故而溥仪对这位日本弟妹始终心怀隔阂与戒备,一直都怀疑她是日本特务,多次逼迫溥杰与之离婚,甚至一直到老年,嵯峨浩送来的食物都是当面接下,背后丢弃。
然而世事难料。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溥杰和嵯峨浩相见的时候就一见钟情,婚后则恩爱非常。溥杰为了打消哥哥对妻子的戒备之心,曾写信给溥仪,告知婚后家庭生活状况:“ 浩对于家中诸事,事无巨细,皆亲自操作。甚至蓬首敝衣,收拾一切。杰不在家里,自以简单食物果腹。杰归时,将撙节之余,丰馔为饷。诚杰有生以来初尝到此种家庭之幸福也。“ 可见他们真是一对恩爱的幸福夫妻了。
嵯峨浩嫁到满洲后,由于溥仪皇室其实并无实权,而且局势变化,生活待遇并不怎么好。尤其是生了女儿,而不是预想的可以做皇位继承人的男孩使得关东军大失所望之后,嵯峨浩的处境更是艰难。再之后日本战败,嵯峨浩经历了一段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吃了不少苦头。
之后溥杰被关进监狱十多年,终逢特赦。辗转回到日本的嵯峨浩为了帮丈夫出狱,想尽办法,多方奔走。但终是关山路远,甚至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嵯峨浩在日本搞的要求释放溥杰的签名活动的努力还帮了一点倒忙,使溥杰迟了一年才出狱。
溥杰出狱后,就开始为嵯峨浩来中国团聚而努力准备,经过努力,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还算宽松,嵯峨浩终于成行,并从此在中国定居下来,和溥杰共渡余生。
不过他们的女儿不愿呆在中国,还是回日本了。
于是在溥杰生长的古城北京,在岁月的浮尘落幕之后,战争的硝烟和政治的阴谋都远去了,只留下一对平凡的恩爱夫妻相守到老。时常在北京的街头,他们像所有普通老夫妇一样,携手漫步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