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工作 马伯庸:重走诸葛亮“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9月5日下午,马伯庸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做演讲,人满为患.他还是习惯走上台,先给台下的观众拍照张,传上网.    主攻历史文化写作的马伯庸,现在新浪微博有近

    9月5日下午,马伯庸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做演讲,人满为患。他还是习惯走上台,先给台下的观众拍照张,传上网。

    主攻历史文化写作的马伯庸,现在新浪微博有近300万粉丝,多是爱知识、懂趣味的中青年。去年10月起,马伯庸与三位同道中人重走三国北伐路,经剑阁,到汉中,穿祁山,过秦岭,直奔五丈原,在网络追随者中掀起重温三国故事的热潮。

    日前,这一路12万字的游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取名《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马伯庸对诸葛亮及其他三国人物行迹的解读,新、奇、趣、活,而又绝非戏说滥解可比,简直令人痴迷。

    重走诸葛亮“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文化不苦旅》延续了马伯庸“嘻嘻哈哈”的风格,但其中包含的见地绝不嘻哈。

    不少网友边百度边看完此书,边乐边长知识。他们评论说,腹中没有书,你走万里路也只是邮差而已,而马伯庸引领了新的旅行方式。其实,将其称为“旅行”并不准确。

    马伯庸从小迷三国,“过了而立之年,越来越钟情于诸葛亮北伐中原这一段”。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每次研究都有不同的理由去喜欢它。

    在其书序中,他这样描述北伐之路,“说传奇则失之轻薄,说悲壮则失之滥情,讲忠义过于迂腐,谈军略又太细碎,最终所有词汇都逐渐淡出,沉淀下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他认为,诸葛亮北伐之路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如何履行职责,如何对事业着迷。

    出行之前,马伯庸很不理解诸葛亮为何将住所设在古成都城外的锦官城,又为何将自己的葬身地选在定军山。走了一遭,他才明白,诸葛亮在锦官城居住只为每日入睡前确认一切如常才安然入睡——要知道汉时蜀锦是蜀汉最重要的财源之一。而他遗命归葬定军山,并非因风水吉壤,实因勉县为行辕相府所在,即使死去,他也想眺望着曾工作战斗的地方。

    “从递上《出师表》的那一刻开始,诸葛丞相就注定要倒在五丈原上。”马伯庸说,站在五丈原上,即使千年之后,他仍感受到诸葛亮浓郁的情绪——他的不甘、他的落寞、他的失落,他那始终放不下的责任感。

    读史就要探讨历史可能性

    年初,首届“这篇小说超好看”类型文学奖颁奖,“年度最高”奖项花落马伯庸的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正如这个奖项的亲民色彩,马伯庸的“地位”也是由网民一步步托起的。

    人称“文字鬼才”的马伯庸生于1980年,内蒙古出生、桂林成长、上海上学、新西兰留学、北京工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马亲王”。在微博上,他有近300万粉丝,自评“朴实刚健,情绪多变,事少食烦,低调爱现”。

    他的成名作问世颇戏剧。2002年,他在新西兰留学市场营销专业时,为了哄女友开心,就在写论文间隙编了个鬼故事发到论坛,以QQ作为故事背景,取名《QQ怪谈》。后来,在一个小书摊,他看到一本名为《笔仙》的小说集,其中有篇《她死在QQ上》,正是他的作品。

    这篇在他眼中“缺点多多”的小说,之后在网络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漫画和广播剧,而他的写作之路也就此打开。曾有读者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前半篇让人莫名其妙,到最后一句时让人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完了还有想一巴掌拍死作者的冲动。

    在所有题材中,历史小说始终是马伯庸的主线,有长篇小说《三国机密》,中篇小说《街亭杀人事件》。喜爱他的读者将他的代表作列为“考据型悬疑文学”,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可能性小说”。其中,《风雨<洛神赋>》曾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

    他将读史形容为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不能割裂。他读史是为了明得失,“有资于治道”,也为了八卦。

    写作有趣才重要

    马伯庸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写作的初衷只是想把好玩的事分享给读者。今年6月,工作第10年,他终于还是辞职了。他说,他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好玩的事上,写作正是其一。

    如果细心检索,能在网络上找到马伯庸各式各样的文字,他不仅高产,且变幻自如。他曾在一个活动中,“煞有其事”地讲解如何写好一个段子。在他看来,文学包罗万象,没有界限,不仅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在《留学生七种武器之泡面》里,他把泡方便面这样一桩简单的事情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以为能从他《我是怎样写那种小说的》里找到他写作的门道,看完才发现他依旧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从网络声名鹊起,2005年,马伯庸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当年,这部三国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就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5年后,他的书作获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而与他并肩获奖的另一人是“主流作家”贾平凹。

    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他心中,没有主流与否,有趣才是最重要的事。正如他最喜欢的三位作家老舍、王小波、马克·吐温,他们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像朋友一般平视读者。他以此为圭臬,也以此为乐。

    文化不苦旅第十二站

    街亭诔(节选)

    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把高翔派去北边的列柳城,以成犄角之势;第二个命令,也是最为后世所诟病的命令:“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他放弃了凹槽底部的水源,毅然爬到南边的山上去扎营。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史书没有记载。但请注意“举措烦扰”这四个字,这代表了他当时的情绪,一种事情正在失去控制的烦躁情绪。他帮助诸葛亮参赞军事,深知街亭对北伐的重要性,绝不容丢失;诸葛亮顶着巨大的压力派他来街亭,老师的信任,也绝对不容辜负。

    什么事让他如此烦躁?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陇山的东侧。

    史书上没明说马谡和张郃这两支部队的出发时间。不过推算来看,恐怕两边抵达街亭的时间差不多,甚至可能是前后脚。

    街亭的地形,全在凹槽底部,南北宽度是六公里,几乎都是平地。要知道,这是一段相当宽阔的正面。马谡如果想建立起一条稳固防线,要修建大量防御工事。可张郃的兵锋要比想象中来的快,陇山里响彻着隆隆的脚步声,留给马谡的时间不多了。

    马谡是个优秀的参谋,他会做计划。但当情势没按他的计划发展时,他就不知所措了。当这次战事还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时,不知所措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马谡下令上山这个举动,应该是深受他的老师诸葛亮的影响。张郃已经来了,修筑工事来不及,自己的两万人不能跟魏军硬拼,唯一的办法就是上山,依据天险据守。反正只要我在山上一天,张郃就不敢放心地深入陇西,咱俩对耗,耗过一个月,自有老师过来收拾你——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保持存在”的战术。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可马谡在巨大的压力下,居然把水源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就像是去高考的优等生忘带了准考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张郃主攻街亭,分兵郭淮去打列柳城,两处皆是轻松拿下。口干舌燥的蜀汉士兵一个个倒下,溃散。陈寿写史出了名的惜字如金,写到这里,却忍不住用了个形容词:“士卒星散。”

    【访谈】

    想给丞相“烧”句话:这次终于读懂你

    马伯庸

    记者耿尕卓玛

    马谡失街亭不是因为他傻

    读 :书名取《文化不苦旅》有没有压力?余秋雨《文化苦旅》名头那么大。

    马伯庸:首先说说为什么是“不苦旅”,因为我的这趟北伐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很开心,再累也不痛苦,不深沉,更不是大义凛然的。借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一种戏仿,看了的读者都知道,两本书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读 :你们萌发重走诸葛亮北伐路的初衷是什么?

    马伯庸:从小喜欢三国,最喜欢诸葛亮北伐中原这一段。常常谈论北伐,其实空口无凭,没有意义。不真切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地理、政治意义,所有讨论、研究都是空对空的。重新走一遍北伐之路,也是想更增进对诸葛亮的理解。

    读 :那走完这一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认识?

    马伯庸:这是对历史研究方式的一次更新 ,过去所有的认识都来自在书斋里读资料。现在明白读了万卷书,也得去实际勘察。一些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实地可能立刻迎刃而解。

    读了三国,加上走一遭,我感觉更能体会三国历史的厚重,那史诗的年代,英雄辈出,每个人的想法和选择都可能造就历史。这太令人痴迷了。

    读 :这一路的遗迹保存得怎么样?

    马伯庸:每个三国文化遗迹都有了很多现代特点,我觉得也很正常。比如剑阁景区姜维的武器上画着Wi-Fi信号,半山还有4D影院,这倒没什么。每个年代对三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还是喜欢最原始的三国, 最大限度地回归历史。

    读 :哪儿最颠覆你对三国的理解?

    马伯庸:街亭。大家都觉得是马谡太大意。去了之后,你会发现,马谡也有考虑,并不是因为傻、无知。“马谡失街亭”有客观原因存在。

    街亭两侧是山,底下是一个凹槽。在那样的地势之下,一些因素是马谡看不到的,比如最终让他落败的水源问题。但当时当地,他做出那样的决定,是必须而为的。再比如,诸葛亮非要走祁山,包括我们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走子午谷,你站到那就能看到那里的险要,自然能明白诸葛亮的谨慎。

    孔明乞葬定军山

    是因为那儿离办公室近

    读 :这一趟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马伯庸:祁山。那里有三国时代的祁山堡,正是诸葛亮北伐进军一半的位置。站在祁山堡上,可以望见山川大势,能真切地感受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况味,能感受到一个活着的诸葛亮,而不是只存在于过去书本里的假想。

    其他三国景点都是庙、祠、墓、故居,祁山堡却是最实用的功能性建筑,具体而琐碎,在这里能感受到的是庞杂繁多的事物,是铺天盖地的细节,是锱铢必争的筹谋——这正是诸葛亮在北伐时最真实的状态。

    从汉中到祁山,路途艰辛,诸葛亮还要带着十万人穿过这段难路,这种坚强,不走一遭是永远不能感受的。

    读 :一路上武侯祠不少,你最喜欢哪一个?

    马伯庸:勉县定军山武侯真墓。不同于别的地方只是纪念碑或塑像,这是诸葛亮真身的坟墓所在。站在坟前,就会觉得离诸葛亮非常近。

    那里现在是陕钢基地,空气质量不佳,有人觉得扰了武侯的清净。倒是一个朋友说得好——诸葛亮生前要有机会给蜀汉造这么一个钢铁工厂的话,他把自己炼了都愿意。

    我过去一直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非要要求把自己葬在定军山。当你亲身置身于其中,你一眼就明白,那里离他的办公室很近。你可以体会到诸葛亮直到死都还心怀北伐心愿、到死都不放心的这种状态。

    读 :只有站在他的墓前,才能体会他多次北伐的驱动力?

    马伯庸:那是。在墓前,离诸葛亮只有那么短短数米,我不敢说话,不敢挪步,只是肃立原地。在那种场域里,我感觉能与他产生奇妙的共鸣。现在有人说,诸葛亮就是折腾,放着大好蜀地不好好经营,穷兵黩武非要北伐。他们是没有进入诸葛亮的内心情境。他一路走来背负着使命,或者说宿命,万人皆可推脱,他不能。

    读 :你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我给丞相烧句话”的活动,很好玩,怎么想到的?

    马伯庸:一路走,我一路都在微博直播我们的旅程。最初没打算做成一个活动,只是在网上跟朋友分享。结果网友反映很热烈,很多三国迷都曾想过这么做,但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就想着怎么让他们一起参与。

    他们也有很多话想对诸葛亮说,最终就把它做成了一个活动,或者说仪式更准确,把他们想说的话都打印下来,在诸葛亮真身墓前烧了。 

    读 :网友都“烧”了些什么话?

    马伯庸:一些人表示怀念,一些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评价或看法。也有调侃的,问三国杀(纸牌游戏)里为什么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只有1。我不挑拣,统统带到。 

    读 :你最想给丞相“烧”句什么话?

    马伯庸:我可能会写:这次我终于读懂你。

    读书但求身心愉快,别为难自己

    读 :作为三国的铁杆骨灰级粉丝,最早是什么时候如何接触三国的?

    马伯庸:小学的时候,抱着收音机听评书,对《三国演义》非常痴迷。后来看老三国的电视剧,再到自己去读《三国志》,查看各类关于三国的论文,也曾着迷于易中天先生,也包括玩三国的各种游戏。对三国的了解是多方面的。

    小时候,最喜欢《长坂坡》中白袍赵子龙七进七出,帅到没朋友。中学时代,喜欢舌战群儒的潇洒、千里走单骑的惊险、横槊赋诗的霸气。后来读正史的时间多于演义,更痴迷于各种似是而非的阴谋论。现在,最钟情于北伐这段。

    读 :在你的接触中,三国迷都是什么年纪什么类型的人?

    马伯庸:跟我同龄的比较多,他们的经历与我类似,都是从评书开始,希望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其中,女“三国迷”非常多,她们对三国有着很深沉的爱。男生可能爱好广泛些,不那么深刻。我遇到过一些女“三国迷”对古人的坟了如指掌,非常专业,是打心眼把一些历史中的英雄当偶像。

    读 :在你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无所不谈,很好奇你每天到底有多大的阅读量?

    马伯庸:我得空就会阅读,这是随时随刻的事情,电子的纸质的都读。我从来不把读书当成负担或是任务,只求身心愉快,不为难自己。

    读 :一些作者或作家可能在网上有很大的受众,却没有得到主流认可,你却能收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这些奖项,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马伯庸:在我眼中,没有主流、非主流之分,只是载体不同,写书都一样,可能只是在语言表达的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我觉得网上网下是其次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写作可能跟我的个人性格有关,没有架子,写作就是朋友坐在这儿,我跟他讲,这事特别好玩,而不是教育他。 

文化不苦旅:

    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 

    作者:马伯庸主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7月

    有些人,总是让人感叹他怎么就成功得那么轻松。别人逮着笔半天下不了手,他随手一挥,就是一副惊天动地的旷世佳作。

    在这个年代,时代似乎给了每个人无限的可能性,谁都能凭着某种“偏门功夫”大获成功。马伯庸用诙谐的方式讲历史,嘻嘻笑笑就成了好看的文章。

    “好看”,现在人就认这个,官不官方、重不重要早已不是衡量的杆子。

    这两天看了导演“叫兽”易小星为推广电影《万万没想到》的一段自我回顾,尽管知道其目的刻意,仍然很受感动:每个笑星的背后都有无尽的心酸,每个段子手都曾经历无数的打击。谁的成功都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我并不知道马伯庸曾经历什么苦痛或是艰辛,但当你认真听完他细致地讲解怎样写好一个段子,你会发现,其实他的恶搞很严肃,那些嬉笑怒骂也自有它的条条道道,那些让你暗爽捧腹的话实则经过了严密周详的演练排布。

    对嘛,这个时代,凡事都还是有其科学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