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琴:欢歌的评剧百灵鸟
罗慧琴出生在玉田县,和“坐船头”的“小妹妹” 于文华是同窗。不过,她并非生于梨园世家,而是一个普通干部家庭,血液里似乎并不存在先天性的艺术遗传基因。问起是谁给予她戏曲方面的最初熏陶,罗慧琴笑答:功劳归于母亲。原来母亲是个戏迷,怀着她的时候,经常看戏、听戏,也许,还在胚胎阶段就给她植入了“艺术细胞”吧。
果然,12岁那年,上小学六年级的她,便被唐山京剧团选中,进入戏曲圈了。两年之后被保送到北京市戏曲学校进修,专攻刀马花旦、武旦,学演了《打焦赞》《锯大缸》《金山寺》等剧目。
原本以为学成就用,谁知两年后一回唐山即转入新建的唐山评剧团。命运给这批京剧坐科四年的小青年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得耶,失耶?祸兮,福兮?有些人愤而离开了舞台,罗慧琴则选择了进团转行改戏路。她经受住了这个考验:16岁从京剧刀马旦、武旦,转而为评剧青衣、闺门旦。
虽说是大改行,从头学,却是在京剧坐科基地上的新跨步。历史最终证明,京剧入门打底,为她后来的评剧艺术创造规整了舞台范式,丰富了表现手段,使她练就了能文能武、唱做念打全面发展的艺术特长,成为评剧旦行里不多见的全才,终身受用不尽。
1991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全国评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罗慧琴以“新(凤霞)派”代表剧目《金沙江畔》“抢珠”一折参赛。她依托京剧武旦的功底,极力加入创新成分。“抢珠”的表演,便是一次成功的展示:演唱力求甜美圆润,展现新派风采;表演则将藏族舞蹈汇入其中,舞姿翩翩。
新凤霞看过后,大加赞赏,不时对友人说:我在唐山还有个没见过面的弟子!她和评剧旦角泰斗新凤霞结下了师生缘。
当今,戏剧不大景气。有人不明白罗慧琴如此痴迷评剧究竟为了什么。罗慧琴诚挚地说:“这年头,虽然戏曲演员多少带有悲壮色彩,但是,既然进了这个庙门,虽然香火不盛,庙堂冷落,可我不仅要天天撞钟,而且还要把钟撞得更响!”她说:“只要还有观众喜欢,我便会一直唱下去。因为我是为评剧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