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乔治·索尔第1912年10月21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6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在布达佩斯首次公开演奏,次年进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巴托克学习钢琴,随多纳伊、柯达伊学习作曲。
一场由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指挥的音乐会改变了索尔第的人生之路,老克莱伯出神入化的指挥技艺让索尔第深深着迷,他从此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
1930年,索尔第从音乐学院毕业后便专程前往瑞士,向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学习,同年,18岁的索尔第得到了布达佩斯歌剧院排练指导的职位,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并在此期间学习了大量的歌剧曲目。索尔第出众的才华得到了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的赏识,并分别在1935、1936、和1937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成为两位指挥大师的助理。
1938年3月11日,索尔第在布达佩斯歌剧院初露锋芒,指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获得成功,但日益逼近的战火使身为犹太人的索尔第被迫流亡瑞士。就在流亡期间,索尔第赢得了“1942年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
战争结束后,索尔第于1946年应邀担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指导。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索尔第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瓦尔特、汉斯·克纳佩斯布什和克莱门斯·克劳斯,对任何一个指挥家而言,这些指挥大师铸就的辉煌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颠峰,而在二战的战火中,这座古老的歌剧院已变成一片废墟,一切百废待兴。
藉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索尔第在上任后迅速展开了工作,并在任职的六年时间里指挥了45部歌剧,重新树立了这座著名歌剧院的声望。
五十年代开始,索尔第的指挥事业开始突飞猛进,他先是于1952年担任法兰克福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次年又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首次登台;1954年,他应邀在英国的格林德波恩歌剧节上指挥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三年后,他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为期一周的音乐会获得极大好评;1959年,他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获得成功,并被聘任为该歌剧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音乐指导;1960年,他首次亮相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引起轰动……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为索尔第赢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英国王室于1971年授予他爵士勋位。
六十年代末,正当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陷入了财政拮据、士气低落的困境,急需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扭转局面之时,索尔第迎难而上,出任乐团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在统帅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他对乐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高了演奏水平,扩大了演出曲目,并多次率团出访欧洲、日本、澳大利亚进行巡演,从而使乐团进入了自莱纳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他所创造的辉煌雄浑“芝加哥之声”成为全世界听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管弦乐音响之一,而索尔第本人也迎来了指挥生涯的颠峰期,乔治·索尔第的名字成为二十世纪的指挥台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
作为一位曲目广泛的指挥家,索尔第一生录制了众多唱片。在五十余年的指挥生涯中,这位指挥大师为世人留下了250多张优秀的录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58年开始录制、历时七年时间完成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也是这部歌剧的第一个完整的录音室版本。
索尔第一生获奖无数,他还因自1962年以来共获得的32项格莱美奖,创下了该著名奖项的获奖记录。
1997年,85岁高龄的索尔第在英国的寓所里安然辞世。
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月革命使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远走他乡。虽然他在西方取得了巨大成功,却无法抗拒强烈的思乡之情,最终于1936年返回苏联。然而,当这位已经成为前卫艺术领军人物的作曲家回国之时,却发现当时的环境已经与离开时大不相同。
帝俄时代追求的夸张奢华的风格已不再被提倡,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尤其强调音乐的“优美动听”。普罗科菲耶夫改变了“巴黎时期”创作现代作品方向的尝试。1935年夏天,他开始构思一部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素材的芭蕾舞剧。
要把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搬上芭蕾舞台!不少人认为这种想法是对圣物的亵渎。完全抛开原作诗一般的语言造成的强大感染力,究竟能不能表达这部悲剧极其细致的心理内容,能不能表达其中包含的各式各样的情感呢?
众所周知,用莎士比亚的剧情内容、尤其是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内容写成的宏伟的歌剧或交响乐体裁的作品倒是有的。全世界的听众至今仍然为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柏辽兹以同一题材创作的戏剧交响曲而感到激动。
音乐史上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写成的歌剧已知有十四部之多,其中包括古诺那部激动人心的歌剧在内,但是,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一部以莎士比亚的戏剧材料成功写成的古典舞剧,历史上的几次尝试都没有什么成效。因此对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来说,他们实际上是他的重要的、也许是不可战胜的对手。尽管如此,他还是为解决这项艰巨的任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1935年9月8日,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全部舞剧配乐的创作,然而,这部舞剧却以其音乐“不适合跳舞”的理由遭到抵制。几经周折之后,也仍然只有一个苏联以外的芭蕾舞团愿意首演这部舞剧(还是缩编版)。但最终,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它已成为芭蕾舞剧目中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之一。
这部舞剧的诞生标志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中出现了惊人的转折。这是他在艺术发展上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跃进:从巴黎时期冷漠的表现主义跃进到对现实主义的彻底肯定。作曲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真实、深刻。
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不陶醉于外在的描写,不迷恋于怪诞的或者表现主义的夸张;没有留下“巴黎时期”灰白色情感委靡的思辨痕迹。音乐以人性的全部力量再现了莎士比亚的角色的生动形象,他们的热情与冲动,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冲突。
在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为素材的同时,作曲家不是简单地把原作机械地再现,而是对其做了巧妙的删改及扩充。“粗暴无礼的”普罗科菲耶夫在这里以真正的诗意歌颂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并用具有舞台戏剧性的音乐,为我们刻画了幽默的茂库西奥、善良的劳伦斯神父、诙谐的奶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为适应舞台表演及戏剧性发展的需要,作曲家还在音乐中巧妙地加进一些插曲,如透明光亮的《清晨小夜曲》、优美雅致的《少女与百合花舞曲》等。这些精致美妙的小曲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36-1946年间,普罗科菲耶夫在舞剧配乐的基础上为交响乐队编写了三部组曲,这些组曲也成为音乐会上的深受欢迎的曲目。
柴科夫斯基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
1877年5月,柴科夫斯基收到了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尼娜的一封求爱信,安东尼娜的热情正好迎合了他打算以婚姻来解除同性恋的欲望,而信中种种不惜殉情的暗示也困扰着作曲家,在这种混乱的情感状态下,柴科夫斯基草率地做出了与安东尼娜结婚的决定。
婚礼于7月18日举行,然而蜜月才过了两天,柴科夫斯基就再也无法忍受婚姻生活的折磨,经过一系列的疯狂事件之后,柴科夫斯基濒临严重的精神崩溃。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于1877年秋冬之际前往瑞士修养。
在婚姻事件的梦魇中,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他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他将乐曲题献给梅克夫人。
在这部被作曲家称为“回应了我当时经历过的一切”的作品中,柴科夫斯基首次在音乐中表现了内心所受的情感折磨,虽然此时的这种表达于他后来在《悲怆》等作品中相比可谓微不足道。
柴科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我们无法逃避命运,我和她(指安东尼娜)的相识是命中注定的。”他还在信中对作品做了如下解释:“第一乐章,引子是全曲的核心,这就是命运之神,命运的力量。它阻碍人们奔向幸福,达到目标,它嫉妒地监视着不让我们的幸福和安宁完美无缺,它像达摩克里斯的剑一样高悬在头顶,这是无间断的精神折磨,不可克服无法逃避,对它只有屈从,别无它法。
孤独沮丧的感觉越来越强,遁入梦境,会不会好些?快乐啊,甜蜜温馨的梦将我拥抱,一个清晰光辉的人像闪现了,并向我招手。
灵魂在梦中越来越远,把阴郁的一切忘记干净。但这终究还是梦。命运之神粗暴地把我们撼醒,于是我们看到,生活不过是严酷的现实和稍纵即逝的幸福梦幻的永恒交替。
第二乐章显示了悲哀的另一面。一天劳累之余,深夜独坐时感到惆怅,种种回忆,思绪万千,多少事已成过眼云烟。回忆往事也是一种乐趣,让自己消失在过去之中是辛酸的,却也是甜蜜的。
第三乐章,谐谑曲,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是一些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图案,虚无飘渺的音型。就像喝了点酒,稍有醉意时脑子里浮现的想象。心情时而轻松,时而忧郁,一无所思。听任幻想驰骋,突然想象中闯入一个喝醉酒的农民和一支市井小调,远处隐约传来军号声。这是人们入睡时出没在脑海中的一幅不相连贯的图画。
第四乐章,如果自身找不出快乐,不妨出去走走,不妨看看人们是如何享受生活。这是一幅民间节日的图画,我们还没来得及在别人的幸福中忘掉自己,那不可战胜的命运之神又一次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欢乐中的人们没有一个停下来观看我们的孤独和悲伤。他们是多么欢乐啊,他们的感情那么单纯。你还能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吗?幸福还是有的。单纯质朴的幸福。为别人的幸福欢呼吧,这样,生活也就变得好受了。”文/周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