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死于什么时间:李贽为何自刎而死
李贽简介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李贽焚书
李贽著有《焚书》和《续焚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李贽著作
《焚书》是李贽寓居麻城芝佛院时所写书籍,据说完成时已64岁高龄,该书共有6卷。《续焚书》是李贽死后他的弟子收集整理而成,共5卷。两者性质和题材都非常相似,后者算是对前作的补充,收集的就是前作完成后李贽的所言所写。
《焚书》不是单一的诗集、小说集、短文集等文体,它的内容包括了李贽的书信、杂文、历史评论、诗歌等,也展现出他政治、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主张,涵盖非常全面。
虽然内容题材广泛,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整部书都是李贽在批判儒家尤其是理学,其中有许多文章是在讽刺和抨击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底子里满是藏污纳垢的文人士大夫。借由批判披着儒家外衣的伪君子和假道学,李贽开始怀疑儒家学说,开始否定它的正统性。《焚书》中,李贽的言词是犀利,宛如一把利刃,直直地戳在统治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的弱点上,甚至要把它解剖了给世人展现它的内里。
整部《焚书》的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是不容于世的,所以李贽给它了这一个名字,认为它只有被焚毁的宿命。而结果也正如他预言的,在被捕入狱后,他的著作被一并焚毁,里面也包括《焚书》。之后明清两朝一直禁止李贽的著作并多次焚烧,即使如此,民间对这些书还是反复刻印广为流传。
李贽死于什么时间
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李贽墓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抓捕李贽的旨意,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所下。因为有官员向皇帝上奏,说他离经叛道、蛊惑人心还有勾引人妻等等。前面的指责也许有理,后面指责李贽作风淫乱的就只能说是纯属诬陷了。这个官员名叫张问达,是东林党人。东林党是当时的一个官僚集团,常常批评朝政,也颇为关心社会。李贽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贽揭露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一朝一官,是儒家、整个封建统治和礼教。所以在东林党人看来,李贽的言论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异端邪说,应该把人抓起来降罪,而他的著作更应该焚毁。
至于皇帝下旨逮捕李贽,这是因为明朝就是以儒学尤其是理学来统治国家,而李贽的思想反对的就是他们治国之本。而且李贽的著作和言论在民间还颇受欢迎,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李贽评价
正如李贽在世时既受民间欢迎又遭官方禁止一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可谓是评价最为两极的历史人物之一。
李贽雕像
李贽死后当世的许多人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海内少有,赞他才高气豪,甚至有人尊他为圣人。不过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末和清朝,贬低他的人多了起来,说他是非颠倒、妖言惑众,也有人骂他不是好狗。
不过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对李贽的评价又大多变成了赞扬,他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现在一般认为李贽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不论是批判封建礼教、儒家理学,还是主张个性和自由,这些思想在当下看来都是进步的,是先于明朝那个时代的,甚至有些符合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因此《万历十五年》里评价他个人智慧受到了时代和社会压抑。不过近现代对他的理解和赞扬也有错误的时候,比如在文革时认为他是法家,把他当做是反儒的英雄。
不论是对李贽的赞颂还是诋毁,它们主要针对的是他的思想主张和个人性格两方面。就思想而言,李贽身处的明朝压抑僵化死气沉沉,他的主张不管正确与否,因为不符合传统在当时也都只能成为异端邪说。而李贽的性格,在认同的人眼中是率性和真诚,在反对的人口中就是狂妄和自大,可参考他自己在《自赞》一文中所写。
除了思想和性格,李贽身上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也是值得赞扬,这点从他最后自刎而死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