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穆人名反应 张绪穆:以中国人命名“人名反应”
2014年3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绪穆的研究成果"烯炔的环异构化反应",被冠以"张"姓,名为"Zhang enyne cycloisomerization"。该成果已被国际化学权威著作Name Reactions收录,成为以中国人名命名的为数不多的人名反应之一。
"烯炔的环异构化反应"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利用该反应可以方便的实现烯烃和炔烃分子内的不对称环化,高效地构筑了一些列五元杂环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分子以及药物分子的合成中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K. C. Nicolaou 教授用张绪穆教授发展的人名反应实现了几种复杂活性分子的全合成。
新物质的合成以及新的合成方法的发展一直是化学家追求的目标。只有当化学反应(尤其是有机化学反应)被某人发现或加以推广,并且产生一定影响力,才能以人名命名。数百年来,化学家们发展了成千上万的反应,以人名命名的仅有250个左右,其中多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
目前,以中国人命名的 "人名反应"不超过5个。上世纪,以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名字命名的还原法Wolff-Kishner Reduction with Huangminglong (黄鸣龙) Modification,被各国合成化学研究者们所熟知。
张绪穆是首位荣获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Scholar奖的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是最早(2003年)将其生物医药公司带进美国OTCBB上市的大陆企业家。他于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2003年获任有机化学正教授;2007年转到新泽西州立大学任有机化学杰出教授。
同时,他还是国际绿色化学委员会成员,武汉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有机所、大连化物所客座教授,中科院均相催化合作团队海外团长,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手性科学和技术研究计划倡议人"。
自走入有机化学的殿堂以来,几十年间张绪穆在这座华丽的屋子中挖掘宝藏。截止目前,其已经发表论文220多篇,拥有30多项美国和世界专利。在不对称氢化和手性配体这两个领域,SciFinder搜索排名均位居世界前茅。他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了"手性工具箱"概念的学者,2002年荣获美国化学会Arthur C. Cope Scholar奖。
张绪穆长期从事化学合成方法学研究,在不对称氢化、不对称氢甲酰化以及不对称催化等领域有着的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他领导的绿色催化研究所(包括张绪穆教授,雷爱文教授,王春江教授等课题组)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发展迅速。
除了学术研究外,张绪穆还投入到合成化学产生出的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前沿交叉新领域,特别是"手性催化"领域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他表示,手性药物将是医药行业内最具市场前景的药物。
2010年,全球药物产值达到8800亿美元,仿制药物达到1030亿美元。而中国在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但中国医药行业自己的专利药并不多,仿制药比例大。国家提出医药行业要向"新药更多、大药更大、平台国际化、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大型企业、产学研结合"等方向发展,这就给手性催化领域带来了重大机遇。
张绪穆创建的凯瑞斯德生化(苏州)有限公司(Chirl Quest)以独有的手性技术为基础,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创新的合成工艺路线,技术服务和研发为突破,研发生产手性催化剂产品,向手性药物中间体和手性原料药生产和市场产业链高端拓展,已经完成近十个大品种专利到期手性药物的研发和中试,主导产品"度洛西汀"、"西他列汀"中间体和几类三期临床药物中间体已完成吨位和几十吨的生产。
实现了节能、降排、低碳、环保的绿色药物合成。为中国制药的技术提升做出了贡献。
"今后五年,将有市值1420亿美元的专利药过期,这标志着未来10年是仿制药发展的黄金期。"张绪穆表示,针对中国生物医药仿制技术相对成熟、自主知识产权少、产业化水平较低、新药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可考虑鼓励化学仿制药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带动,集中科研优势、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大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差距,从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突破。
他预计:未来在原料药市场,将是中国和印度主导世界。
同时指出,"高标准是市场准入,加快企业淘汰的市场化手段,是先进企业的机遇。随着由生产粗放型的医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高端产品转变,以及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绿色医药技术的广泛采用、低碳模式在原材料行业将率先得到推广。(千人杂志)